小土刀的书屋 / 推演:让决策更具洞见

Created Wed, 10 Sep 2025 13:31:47 +0800 Modified Wed, 10 Sep 2025 13:58:46 +0000
46641 Words

《决胜未来!这本书教你用”时光机器”做决策》

你是否经常为重大决策辗转难眠?《推演:让决策更具洞见》揭秘顶级战略家都在用的决策神器!本书独创”演绎博弈仿真”心法,帮你打破经验主义陷阱,用推演技术预见未来趋势。

通过模拟真实博弈环境,让你提前演练关键决策,看透对手底牌,规避潜在风险。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投资抉择,这套方法都能帮你抢占先机,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书中融合军事推演智慧与商业实战案例,教你建构”决策中枢系统”,实现高质量战略推演。告别盲目决策,掌握洞见未来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决胜未来的思维革命。

1: 战略推演:预见与决策之道

  • 推演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洞见未来的手段,正如精准医学的变革使疾病诊断从经验归纳走向了多组学大数据的推演

  • 用演绎推理和博弈仿真扫除了过度量化与模型化的弊病,为战略推演注入了逻辑与规律的本质灵魂

  • 推演是决策研究中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为决策者洞见未来提供了系统思路和方案

  • 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决策到战略推演,不仅是着眼点的变化,也是研究思路的拓展

  • 推演是我们了解未来、避免错误、抢占先机的重要研究方法

  • 丰富战略思维、改进战略决策乃战略必需,需要用战略大师老毛奇的话提醒自己:“除了与敌军主力的首次遭遇,任何作战计划都不能被视为确定不变的”

  • 为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具有洞见的高质量决策提供了一套全新的体系化解决思路,尤其是为投资等复杂和困难的决策搭建起具有突出价值的先进思考方法和实践手段

  • 用规律预见未来,探索未知的哲学与思维演进,基于演绎推理的洞见之法

  • 优化战略决策,改进战略文化

  • 战略研讨的革新,多领域服务战略决策

  • 建构解析未来的框架,设计好一场推演

  • 建立中枢神经系统,实现高水平仿真,操控时间

  •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推演是一种决策文化


2: 推演:洞见未来的战略工具

  • 洞见未来一直是困扰人类的终极难题,推演提供了洞见未来的“时光机器”
  • 人类仅有的有限资源就是时间,洞见未来赢得的正是时间
  • 推演通过模拟未来决策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先达未来、审视对手、验看预案
  • 本书着眼于战略竞争环境中的稳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洞见未来的体系化思路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对战略思维与战略研究文化的深刻探究
  • 究竟是向历史找答案,还是向未来寻可能?推演提供了率先抵达未来的新通途
  •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孙子兵法》
  • 谋事当虑远,未来须先为。国际竞争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
  • 推演作为基于演绎推理的博弈仿真手段,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战略研究方法体系
  • 假如有一架望远镜,可以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之前观察到行动实施的后果,这样的望远镜,你不需要吗? - 博思艾伦咨询公司

3: 做好自己的事

  •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 “做好自己的事情,统筹研究部署”,恰如《孙子兵法》中“善战者,能为不可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道。
  •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战略博弈中赢得未来,首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将自身打造得不可战胜,以待其时。
  • 洞见未来本就是战略研究的根本使命。能否从微茫的迹象中拨云见日,准确判断未来事态,是判断战略研究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 科学预见必须以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基础。
  •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统筹研究部署”的征程中,国家需要推演,组织需要推演,企业也需要推演。
  • 洞见未来并不是像所有决策者所渴望的那样能够预测未来,对未来的事态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做出准确的预测。事实上,未来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 预判的前提就是必须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必须承认未来是不可以精准预测的。
  • “我们无法得知明天会怎样,而这种不知道本身就会影响我们明天的行动。”
  • 不确定性与突发事态永远无法消除,我们应该追寻的并不是“拨云见日”“洞若观火”,而是常思“备战备荒”,学会在丰年备粮、治不忘乱。

4: 演绎法的探索性价值

  • 历史经验往往不能简单应用于当前的特定环境,否则便是科学思维和马克思主义所摈弃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 如果理论预判不了未来,那就只是具有历史解释力的理论,而不具备现实价值。再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能预判未来,就等于零
  • 哥白尼“日心说”之前的“地心说”理论虽然能解释过去,但对未来毫无用处
  • 现代科学的价值就在于可重复性,通过实验归纳的规律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并用于创造
  • 科学发展已经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演进,通过思考推理出来的理论也可以解释未来
  • 爱因斯坦指出:“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让位于富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 广义相对论是通过理论思考,从少数公理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十年后才得到验证
  • 自然科学早已乘风飞远,而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还没有穿上鞋子
  • 社会科学长于解释,而短于预见,学术理论往往难以指导实际决策
  • 演绎推理是以逻辑和分析为框架开展推理,是我们在探索未知中欠缺且应该推广的思维
  • 战略决策必须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对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撑手段需求上升
  • 推演作为一种“富于探索性的演绎法”,是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
  • 推演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实时决策演练,并第一时间看到决策结果
  • 推演的价值在于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黑天鹅”等重大突发性事态
  • 推演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商业和军事训练,成为培训战略领导能力的普遍方法

5: 实践驱动的战略推演方法

  • 推演是一种战略研究方法,是一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应用学科
  •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 推演是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循环中不断改进的方法
  • 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
  • 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跟着别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
  • 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 不学习、不引进,就是闭关锁国、死路一条。不创新、不开拓,就是拾人牙慧、绝路无期
  • 推演的价值远不止于方法,更是一种决策文化
  • 推演提供完全区别于传统研究方法的思维路径,改进传统决策模式的文化环境
  • 推演是一种战略决策文化 - 美国等大国在各领域战略研究中长期运用推演
  • 推演的首要价值在于改进预判与决策思维:
    • 提供鉴观未来的手段,养成着眼未来、超前、先于对手的决策思维
    • 是产生预见的一种可靠方式,通过”以人演人,以团队对抗团队”激发直觉和想象力
    • 是系统研究问题、避免研判偏差的有效手段,将自身作为一个变量考察
  • 至少在未来30年,全球大势中最大的变局恰是中国强势崛起
  • 推演有助于改进战略决策文化,潜移默化地优化决策氛围

6: 参考文献与注释

  • 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 Wargaming for Leaders: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the Boardroom
  •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 中国军事战略思维
  • Strategy as a Profession in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 爱因斯坦文集
  • Business Wargaming: Securing Corporate Value
  • Cyber-Physical War Gaming
  • Why Wargaming Works
  • Playing War Games to Win
  • 实践论
  •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On Wargaming: How Wargames Have Shaped History and How They May Shape the Future
  • Oil Shock War Game Pushes Lobbyist Message

7: 预见未来与顺其自然

  • 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的领导人员必须事先看到。如果他们不能事先看到,那他们就只会跟着时间迁流,虽然也在努力工作,却不能取得胜利,反而有使革命事业受到损害的危险。
  • 普通人容易为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所迷惑,以为今后也不过如此,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将要遇到暗礁的能力。
  • 战略决策者和企业领导者都必须“事先看到”,因为在战略博弈中,能否提前拨开未来迷雾、抢赢先机,关乎身家性命,决定生死存亡。
  • 要洞见未来,做出成功的战略决策,赢得战略竞争,必须深刻认识未来的深度不确定性,理解决策的本质与机理,在哲学和理论基础上建立解析未来的路径。
  • 昨天是历史,今天是新闻,明天是战略。 现实世界是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对现实世界的预见性不足长期困扰着人类。
  • 人类预见未来的手段依然不多,即使是能够动用庞大资源的国家机器,在预见重大突发性事态方面也建树不多。
  • 在深度不确定环境中进行决策存在诸多困难,一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由自然条件造成的,也有很多困难是人的特质导致的。

8: 预见未来的困境

  • “对珍珠港事件的研究对理解未来的价值就在于接受不确定性客观存在这个现实,并努力学会与之共存。”
  • 在背景噪声中分辨出信号是成功预判形势的关键——”信号噪声”理论的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朝鲜战争等重大事态出现严重战略误判,导致数十年冷战
  • 预判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赫鲁晓夫的错误判断,”他没有按照苏联领导人‘应该’做的那样去做”
  • 《决策的本质》反驳理性人假设,认为决策受组织运行过程和官僚政治影响
  • 组织运行过程因素:决策者获悉的信息是经过组织机构挑选后传递的
  • 官僚政治因素复杂地影响政策选择和制定过程,对最终决策起决定性影响
  • “无论人们分析多么严密,想象力多么丰富,都无法一一列举出未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托马斯·谢林的”不可能性理论”
  • 小规模组织的毁伤能力得到指数级提升,但长周期趋势性预警很难促成决策部署
  • 预警信息未被整合勾勒整体图景,重复出现的威胁信息导致决策者选择性忽略关键预警
  • 战略决策的环境极端严酷,战略博弈中的决策尤为紧迫且艰难
  • 国际关系理论对冷战的开始与结束、”9·11”事件、中国崛起等重大事态未能满足解释现实、预判未来的基本需求

9: 预见手段的局限性

  • 预见未来的问题可分解为四种形态:前两种已能较好解决,后两种构成深度不确定性环境
  • 第一种:固定概率的不确定性事态 - 可通过概率论解决

    • “归纳法是达到预言未来目的的最佳手段”
    • “一切知识都是概率性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认”
  • 第二种:具有表征的不确定性 - 采用风险评估方法解决

    • 通过表征信号强弱判断风险
    •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 通过迹象判断事物发展方向
  • 第三种:因果关系和表征联系不明的不确定性 - 深度不确定性问题

    • 典型:市场波动 - 受大量行为体和复杂因素干扰
    • “至今没有方法可以准确预见市场波动趋势”
    • 存在预判悖论:准确预判可能改变环境走向
  • 第四种:完全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 - “意料之外”的事态

    • 典型:恐怖袭击 - 信息缺失条件下的研判困难
    • 构成”秘密”型深度不确定性事件
  • 战略预见的使命:解决深度不确定性问题

    • 前两种问题决策者可自行解决
    • 战略研究者价值在于解决决策者无法处理的”谜”
  • 战略预判的验证困境:预判可能改变环境走向

    • 美国情报界”肯特法则”:“任何我听到过的政变最后都未发生”
    • 预警信息生效后可能因行为体预见性行为而不会发生
    • 预判结果很难得到科学验证 - 成功避免风险可能被误判为预判错误

10: 预见困难的根源

  • 人的非理性是造成预见缺陷的根本原因,社会科学理论多基于理性行为体假设,但现实中的个体、组织和国家都表现出复杂的非理性特征
  • 战略评估中必须重视人的动物性特征,行为受复杂因素驱动而非简单利益最大化

  • 认知偏差具有方向性:往往高估对手、低估自己,冷战期间美苏相互威胁认知的夸大就是典型案例

  • 这种错误知觉现象普遍存在于国际斗争和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决策质量

  • 战略短视与后知后觉困扰战略界,决策者倾向于将资源集中于应对当下突发事件

  • 托马斯·谢林指出战略规划应基于对复杂因素的思考,而非简单易判的危险

  •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教训表明:过多关注历史连续性而忽视不连续性会导致预见失效

  • 推演等仿真手段能帮助决策者理解国际行为体在关键时间节点的可能动向


11: 迷雾中的战略决策

  • 洞见未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预见未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 人类在决策方面的真实处境一直是“在迷雾中盲行”
  • 战略推演能够帮助决策者进行可靠的决策
  • 很多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决策往往看起来并不理性,甚至偏离了正常的智力水平
  • 美国长期以贸易失衡为由对华施加压力,但定量研究表明,放松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是解决贸易失衡的简单办法
  • 道理异常简单,事实如此昭然,但决策的复杂性是导致出现背离常识的政策的关键影响因素
  • 决策非常复杂,国家、组织和企业的决策更为复杂,必须深刻理解决策的过程
  • 美国在冷战时期以理性行为体假设误判苏联行为,甚至将两国推向核战争边缘
  • 组织行为对决策有深刻的影响,决策是各种集团综合作用后的结果
  • “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行动推高到全球战略层面,出现新的重大战略预判和决策失误
  • 特朗普政府时期,决策的离经叛道程度超出普通看客的接受度
  • 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行为体的决策都不是简单理性的,即使是美国也长期反复出现重大战略误判和错误
  • 理想中的决策与实际运行方式存在显著差距

12: 理性决策与国家利益

  • 研究一个组织的决策,最基本的方法是假定决策者是理性的
  •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理性决策模式也是最为经典的决策模式
  • 决策行为以理性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决策依据是国家利益的排序及导向
  • 一个方案所实现的国家利益越大,决策者对这个方案越偏好
  • 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通常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利益进行排序,并依据利益的排序结果做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选择
  • 决策者的决策依据是实现组织的利益最大化
  • 国家利益的互补交换不是固定比例的
  • 偏好排序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先验的,必须通过实际观察获得
  • 理性决策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方法,而且是一个指导性的方法
  • 作为指导性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对国家安全最有利的决策
  • 作为描述性方法,它告诉研究者一个国家在安全领域的行为可能会是什么
  • 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将国家黑匣化而忽略政府各部门间的决策运作过程
  • 政府的决策通常由多个部门参与,每个部门都代表了不同的国家利益
  • 每个部门还代表着各自的部门利益
  • 决策的产生往往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通常会反映出决策主导部门的利益偏好
  • 决策者并不是绝对理性的
  • 理性决策假定利益是可以计算并进行恰当排序的,这就要求决策者的信息是充分的
  • 决策者对决策选择导致的国家利益收益或损失并不能进行正确判断
  • 决策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心理特质,对于特定的决策环境,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心理反应
  • 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存在惯性
  • 决策行为有可能受到战略文化和外交遗产等的影响

13: 官僚决策与政治博弈

  • 组织既非理性的行为体,也非不同层级组织的简单集合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竞争性游戏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游戏的名字就是政治,也就是官僚组织模式。

  • 决策是组织内部代表不同部门的成员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与其他部门讨价还价的政治结果。简单而言即“你站在哪里取决于你坐在哪里”,也就是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 没有客观存在的单一国家利益,代表不同机构的人都是通过自己部门的“透镜”来认知国家利益的。总统的最大利益是赢得大选或连任,保持权力和声望;职业外交家的最大利益就是职位提升。

  • 官僚决策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由一些大的组织机构构成。决策实践都是组织机构的产物,决策的行为主体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多层级组织有机体。

  • 组织机构为履行职责就需要分散权力,为协调行动又需要集中控制,于是组织机构在两种需要之间经常处于拉锯状态。

  • “政治正确”一直困扰组织决策者。有些主题,有些未来场景,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刻意回避,甚至成为禁忌。

  • 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基础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的行为。抛开决策者的信仰、价值观以及对别人的印象去解释他的决策通常是不可能的。

  • 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发挥作用。人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即头脑和环境互动从外界获得及解释信息的过程。

  • 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心理过程属于决策过程的“黑匣子”内的“黑匣子”。外部环境或因素通过决策者的信仰、认识、态度、个性等构成的透镜的“过滤”,形成有意义的影响。

  • 决策者存在主动的信息筛选和倾向性认知的过程。在认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避免不一致情况的发生,通过调整容易改变的方面来保持认知的一致性。

  • 决策者存在主动降低信息采纳量的现象,从而造成普遍的信息失真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制定政策时总是试图尽可能多地解读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形成固定的模式后再用于分析形势。

  • 决策者往往用启发式思维简化判断:一是借助归纳思维,向历史找答案;二是用演绎思维和逻辑推导结果。

  • 战略文化造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行为惯性。文化是一种组织行为的惯性,也成为影响组织决策的重要因素。

  • 即使面对相似的战略环境,在不同战略文化中,社会化的精英也会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文化属性不同的国家,对相似的战略现实会有不同的解释。

  • 战略文化理解为一种“路径依赖”,国家过去的行为对其当前和未来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所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未来的外交政策路径。

  • 对抗性战略文化坚持: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认为威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始终处于安全自助、危机四伏的状态。

  • 非对抗性战略文化从整体性的世界观出发,认为世界具有一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虽然也承认威胁的存在,但认为威胁是可以避免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和平相处、实现良性互动的。

  • 战略目标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战略文化又左右着国家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因此在“战略文化—国家利益—战略目标”的关系链条中,战略文化的作用是基础的。

  • 在西方主流战略文化传统中,实力与暴力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当武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战略手段的时候,战争就被理解成了暴力的无限度使用的过程。

  •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反对暴力、崇尚和平的文化心态,而战争一般是以自卫为主,是为了惩罚入侵的敌寇,使其知难而退。

  • 理性分析方法依然是分析国家决策的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方法,因为它采用最为简约又最为精确的方式对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自然会忽略一些细节。


14: 从归纳到演绎的预见之路

  • “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让位于富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预见未来之路是从归纳发展到演绎的路径

  • 理论的价值在于预判未来。自然科学理论多从经验中总结,而社会科学理论至今仍以归纳为主

  • 推演是基于演绎推理的洞见之法,提供了一种洞见未来的补充手段

  • 向历史找答案是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通过历史经验发现规律预见未来

  • 美国战略界通过研究历史经验(如英国相对衰落)来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

  • 历史分析法建立在归纳推理基础上,通过对过去总结规律来预示未来

  • 但历史事件与普遍规律的因果关系常受质疑,历史总是具有突发性,规律可能因关键信息缺失而失效

  • 地理具有决定或影响绝大多数国家路径的力量,是归纳国家发展规律的终极因素

  • 地缘政治学说从地理决定论衍生而来,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 地理绝不是历史的首要决定因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能力不断瓦解地理的支配作用

  • 人永远是决定历史的首要驱动力,地理因素随科技演进受到很大影响

  • 在自然地理环境上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战略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

  • 战略文化虽然对国家战略产生较大影响,但对战略选择并不具有直接、明确的效果

  • 对国家战略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国家利益、威胁以及国家战略能力

  • 战略文化作为一种”行为的惯性”,不足以作为预见未来的依凭


15: 归纳与演绎推理

  • 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科学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 演绎推理是在某些前提成立的条件下推测必然会出现的特定结论,是做合乎逻辑的推论的过程。

  •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定事件、事实向一般事件或事实进行推论的过程,是从已经(或当前)观察到的现象推及即将观察到的未知现象的过程。

  •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而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 休谟问题:“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其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所有的实验结论都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逻辑假设基础上”。

  • 休谟认为:“根据经验得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推理的结果。习惯随之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导师。”

  • 归纳推理对未来的预测是一种可能性的判断,而绝非确定性的。

  • 波普尔进一步指出:“从我们经历过的(重复)事例推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其他事例(结论),这种推理我们证明过吗?”

  • 古德曼认为:“如果有人问我们怎么知道某种预测是正确的,那么答案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 马克斯·布莱克指出:“科学的进步,就是极力追求那些不可预见的事物。”

  • 汉斯·摩根索指出:“对于那些试图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迹象来判断未来的人来说,世界事务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 赖欣巴哈对归纳的思维路径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进行归纳推理的人可以比为向陌生的海洋地区抛网——他不知道是否会捕到鱼,但他知道,如果他想要捕到鱼,他就得抛网。”

  • 赖欣巴哈进一步指出,归纳的关键价值在于它是已知的预见未来“最好的工具”。

  • 波普尔指出:“人们应该注意,不要将科学的程序合理性理解为只要遵循这种程序就能取得成功。”

  • 罗素指出:“所有逻辑和纯数学之外的重要推论都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 社会科学强于现象解释,弱于演绎推理。

  • 在社会科学领域探索运用演绎思维方法就成为提高未来预见性的重要补充手段。


16: 演绎推理的洞见方法

  • 推演不是确定性地预见未来,而是在过程中提供启发式的环境,辅助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 马克思主义归纳–演绎法打破了归纳与演绎长期分化的状态,促使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

  •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演绎法是指从一般理论、概念走向个别结论

  • 列宁指出:“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 毛泽东指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主观认识也是发展的”

  • 概念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

  • 恩格斯指出:“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

  • 认识的过程有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表现为论理的

  • 认识的目的在把感觉材料作论理理解,两个阶段有区别,但不是不可逾越

  •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推演为我们提供了可重复、可反悔、可反复试错的试验场

  • 推演是解决认知问题的“时光机器”,可以快进、慢放、重播和比对

  • 推演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事物的关联性,克服线性思维的局限

  • 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7: 参考文献与注释

  • 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政策制定需考虑长远影响与战略意义
  • Wohlstetter《珍珠港:预警与决策》情报失误往往源于预警信号被噪音淹没
  • Kent《关键评估重审》:历史案例揭示情报分析中认知偏见的重要性
  • Zelikow & Allison《决策的本质》组织行为与官僚政治深刻影响危机决策
  • Knight《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区分可计算风险与真正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 Treverton《在未来的阴影下制定政策》战略思维需超越当前危机,预见长期趋势
  •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进步源于证伪而非证实
  •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国际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斗争
  • 毛泽东《矛盾论》分析问题需抓住主要矛盾
  • 毛泽东《实践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需回归实践检验
  •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归纳推理的局限性要求科学方法的严谨性
  • 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地缘因素持续塑造国际权力格局
  • 特朗普批评情报界:政治领袖与情报机构对威胁评估存在根本分歧
  • 杨霄 & 李彬研究:非传统安全议题(如食品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

18: 认知推演的源流与分野

  • 推演是实现率先展望未来的一种尝试,这建立在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基础上
  • 推演是”游戏”(博弈)、历史和科学的组合,是纸质的时间机器
  • 推演建立在用演绎推理来探索未知的哲学和思维基础上,具备探索未知、改进决策的强大功能
  • 推演经历了从娱乐消遣的游戏到服务国家综合战略决策的高级研究活动的发展历程
  • 推演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古代围棋等形式、中世纪”国王游戏”、近代”战争游戏”兵棋推演、现代跨学科发展阶段、当前向战略商业等领域拓展
  • 推演从象棋类游戏而来,经过面向实战的改进,形成了以兵棋推演为主要形式的早期推演活动
  • 推演应用经历了从战斗到谋略的发展路径,逐步融入政治等其他因素,形成政治-军事推演
  • 推演辅助手段经历了手工推演、计算机推演和仿真推演等阶段,正在向智能化前沿演进
  • 推演组织形式经历了严格式兵棋、自由式兵棋等阶段,拓展为研讨式对抗模拟形态
  • 推演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应用学科

19: 兵棋推演的起源与演进

  • 兵棋推演是最直观、最形象、运用最普遍的推演形态,在近现代人类战争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俄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电战,都与兵棋推演所揭示的战略战术创新有重要关系

  • 兵棋推演在革新战争形态、引领军事革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现代意义上的兵棋推演起源于欧洲,普鲁士宫廷战争顾问冯·莱斯维茨父子在1811-1824年间发明了现代兵棋,称为“战争游戏”(Kriegsspiel)

  •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元帅老毛奇推动在军队参谋系统中运用兵棋推演方法制订和完善作战方案,推演正式进入军事实战领域

  • 1876年普鲁士陆军上校冯·凡尔第简化“严格式兵棋”,创造了“自由式兵棋”,将裁决依靠规则改为依靠裁判员的判断

  • 詹姆斯·邓尼根认为:“推演是实现率先展望未来的一种尝试,这建立在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基础上”

  • 彼得·波拉将推演分为三大流派:娱乐游戏、政治-军事推演、全维度的全球推演

  • 彼得·波拉提出将“wargame”连写来表示兵棋的专业术语,解决了兵棋概念混乱的问题

  • 波拉强调“必须将推演活动的实用性和娱乐性精妙地整合在一起”


20: 从战斗到谋略的推演演进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无非是政治与军事。
  • 二战后,大国开始将推演从战斗运用发展到谋略运用,从兵棋推演演进到“政治–军事推演”。
  • 1929年,曼施坦因首次在兵棋推演中引入政治、外交人员,创造性地形成“政治–军事兵棋”。
  •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布隆伯格设计“战略级兵棋”,研究军事政治形势,为二战初期德国战略奠定基础。
  • 美国海军曾推演太平洋战区风险,指出未来太平洋战争可能以日本突袭珍珠港开始。
  • 日本1941年在东京军事学院进行珍珠港突袭后果推演,1940年创建“总体战研究所”开展政治–军事类兵棋推演。
  • 二战后,“政治–军事推演”得到长足发展,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政治–军事对抗模拟”。
  • 政治–军事对抗模拟强调对抗态势的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各方面,以及决策过程。

21: 兵棋推演的智能化演进

  • 兵棋推演经历了手工推演、计算机辅助和作战仿真模拟三个阶段
  • 计算机兵棋推演首先对作战部队的体制编制、武器系统、战术行动等进行精确评估,将其逐一量化,换算成参数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中
  • 推演由作战指挥中心、作战演训中心及各作战执行单位指挥所执行,运用复杂的战区仿真系统,输入作战各方的各类参数,连续数小时乃至数月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
  • 1976年美军研发的“麦克柯林迪克战区模型”成为计算机辅助兵棋推演的开端,允许推演者自己在计算机终端前操作
  •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战区级模拟”(JTLS)系统是以兵棋为内核,用运筹分析方法进行集中强化的升级
  • 海湾战争中,现实的发展几乎完全验证了美军对作战方案的推演过程,使推演在美国战略谋划领域声名大噪
  • 21世纪后推演向四个方向发展:
    • 完全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作战模拟
    • 按照比例模拟的沙盘推演(传统作战模拟)
    • 嵌入真实装备和军队的分布式交互仿真(DIS)
    • 实兵战场演习无缝接合的综合战争演练场(STOW)

22: 研讨式推演及其应用

  • 研讨式推演最适合研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战略层面问题
  • 通过参演人员的研讨及专业团队的信息数据输入,能够更好地分析利益冲突、各方观点和论据,激发新思路和新见解的产生
  • 讨论式对抗模拟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研究分析平台,通过讨论形成设想,通过互动解决问题,结合专家知识观点,用合作效应促进新见解
  • 人的经验和知识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有时会使用规则、数据或模型
  • 推演参与者只能是相关领域专家或任职官员,因涉及知识信息过于广泛专业
  • 推演机制简单:各方提出目标战略计划,控制组综合分析形成新态势,推演时间回合跨度从几小时到几个月不等
  • 研讨式推演是最”松弛”的形式,不建立在模型数据基础上,不被规则回合限制,利用定性描述性情景模拟战略环境
  • 时间正是危机决策中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之一,推演的可操控性为决策提供检验可能和更多思考时间
  • 推演进程控制和信息流管控是推演成败的核心
  • 讨论式对抗模拟在信息方面彼此开放,通过研讨各方可完整获取博弈信息,分享其他参与方的局势分析和思考

23: 战略推演的发展与演变

  • 战略推演的方法得到完善,进一步向解决政经议题、国家综合性战略议题方向发展,逐步发展为大国战略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
  • 推演所涉及的情景从一般的军事冲突上升到国家战略博弈层面
  • 美国将战略风险评估、战略危机管理等多种理论与技术手段引入国家安全战略决策,形成了针对综合性国家战略的推演
  • 冷战结束后,战略推演所涉及问题的广度、深度均大幅拓展
  • 战略推演成为主要大国政府、智库进行研究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 美国几乎就所有重大问题都进行跨部门的推演
  • 推演也成为国与国进行接触和外交,以及获取资讯的手段
  • 战略推演的科学实质是一种以人机结合形式进行的战略仿真模拟活动,是对未来情景进行的一种“小样”试验性质的仿真模拟

24: 推演概念的认知误区

  • 现代推演是”舶来品”,存在语境变化导致的认识偏差问题
  • 推演概念在西文语境下长期处于发展演进中,导致国内所指不清晰

  • 推演一词源自德语”Kriegsspiel”(战争游戏),经日本传入中国

  • 日语最初直译为”戦争ゲーム”,后发展为”兵棋演习”

  •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取胜被归因于从推演中学到的知识

  • 英文”war game”最初指类似象棋的战争游戏活动

  • 美国国防部2007年定义:“为刻画现实或假定的逼真情景,运用规则、数据和程序对军事行动进行的仿真”

  • 近年来从”war game”演进为”wargame”,含义变窄且更专业

  • 汉语中”推演”包含双重含义:推论演绎推移演变

  • 本书研究的推演指:“在假定的情景下,通过角色扮演,推动事态发展,观察事态演化”

  • 推演英文词仍在演进中,包括”wargaming”“simulation exercise”等

  • 20世纪70年代融入了计算机仿真、军事运筹学和情景分析方法

  • “wargame”反映了推演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博弈(game)活动

  • 实践中通常将”wargame”和”simulation”连用,如”wargaming or simulation exercise”


25: 推演的本质与误区

  • 推演即兵棋是认识误区,美军近40年战争模拟的核心是作战模拟(operational simulation),而非复兴手工兵棋
  • 推演的实质是一种博弈活动,仿真只是手段和形式,博弈才是核心和实质
  • 推演内涵向战争博弈拓展,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思维对战争对抗状况进行模拟分析
  • 建模、仿真和兵棋推演是推演活动中截然不同的组成部分
    • 建模是按比例对实际事物所做的描述(如实体模型、设计图、数学方程式)
    • 仿真是对实际事物在时间上进行的按比例描述(如风洞测试)
  • 美国国家战略推演中心(NSGC)直接采用”gaming”而非”wargaming”,体现从兵棋推演演进为博弈模拟
  • 推演的本质是一种博弈行为,方式和实现路径是仿真,核心是演绎思维
  • “演绎博弈仿真”(deductive game simulation)从思维、核心实质和方法形式三个维度诠释推演
    • 理念:演绎思维(不同于传统归纳思维)
    • 核心:博弈论
    • 方法形式:仿真模拟

26: 推演的认识误区

  • 推演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非对未来的简单预言或确定性预报
  • 推演研究的未来情景没有哪一种会必然发生,也不会出现几种想定情景轮流发生的情况
  • 推演不是“预测”和“预报”未来,更不是“预言”,而是“框定未来”(framing the future)
  • 框定未来并不是说未来是什么,必然会怎么样,尤其是不解决具体事件将出现什么结果等问题
  • 情景想定不同于培训、演习和其他创作中的剧本或脚本,剧本一般设定固定的流程和结果,而情景想定设定场景,但并不预设过程和结果
  • 情景想定不是预言未来一定会发生的情况,而是提出系列情景集合,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方法
  • 推演的过程和结果是在各参演人员对抗中自发形成的
  • 推演是一种高级研究活动
  • 一次演习能否算作“推演”,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演习中是否存在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假想敌
  • 问题不是出在言者的少数人身上,更不是出在听者的少数人身上,而是出在对“推演”的不解、误解和盲信上
  • 政策研究(如智库)的主要产品是挖掘和呈现政策决策所需要的事实,而不是政策建议
  • 作为智库要“多谈诊断,少谈处方”

27: 推演优化战略决策

  • 推演有利于促进战略决策的现代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促进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由个体的单向思维向复杂的多向思维转变,由单一资料源向数据交互式资料体系转变,由“空想式”逻辑推导向实战模拟转变。

  • 决策是在深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战略博弈中的决策则更加突出地与敌我交互态势相关,需要有足够好的方法准确判断敌我对比和互动关系。

  • 只有认清所处敌我相对位置和战略博弈环境,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 在复杂系统中,决策本身就是一种变量。在战略博弈和竞争环境中预判未来会更加困难,不能简单地以自己为中心,而要考虑形势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 传统的决策流程是自下而上的单向流程,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专家和咨询者的决策建议往往受限于本身的位置和视野,而忽略决策者的感受和要求。

  • 不同部门的专家、决策者之间往往存在部门鸿沟,沟通不畅是普遍存在的。各部门都是依据本身掌握的信息、部门偏见、自身立场来判断事态,无法对信息进行综合而形成整体的判断。

  • 推演有利于打破部门藩篱,深度交流信息、观点和判断,对信息、决策、执行等部门进行高度整合。

  • 推演需要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多层次人才参与,形象地模拟和仿真了决策体系,可有力地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

  • 推演有助于在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统一思想、加强战略决策协调,从而更好地推行决策层的战略意图。

  • 推演是指通过多要素、多线程、多角度审视一项战略决策,不仅审视将要采取的战略决策,也审视和试验这项战略决策之外的战略选项,避免人云亦云、思维固化和同化。

  • 推演赋予战略决策流程以系统性、演进式的思考方式。

  • 推演尤其有助于为“黑天鹅”式的重大突发事件未雨绸缪,提前制订预案,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 重大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是决策者与执行者必须具备和着力提升的基本素养,推演为应对各种触及底线的事件提供了测试平台。

  • 参演者普遍反馈通过推演改变了此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固化思维,对于推演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生动的认识,提高了大局观和全局观。


28: 战略推演与决策文化改进

  • 推演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成为培训行政机构执行能力、改进战略决策和执行文化的重要手段
  • 传统决策系统是守旧型封闭系统,除非遇到大的变故,否则往往僵化,难以自我改进、学习
  • 只有不断重复推演,其作用才能充分显现,集中体现在对决策文化的优化和改进上
  • 推演是培训决策者和储备战略专家的过程,通过”以人演人、以团队对抗团队”的方式,强制从对手角度看问题
  • 推演活动比一般集中式培训效果更好,参与者更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体会到问题的全局
  • 推演有助于避免单一思维和”所有人都像我们这么想”的镜像思维,增强统筹兼顾的思维
  •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地采用推演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即使情景与现实无关也纯粹为了锻炼参与者
  •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推演中心专门为未来战略决策者提供训练,让学员代入角色挑战当前的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
  • 推演成果直接提交给真正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体现了推演训练的实战性和重要性

29: 参考文献与注释

  • War Game: A simulation, by whatever means, of a military operation involving two or more opposing forces using rules, data, and procedures designed to depict an actual or assumed real life situatio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P 1-02)

  • Some Observations on Political Gaming (Goldhamer & Speier, 1959) – 强调政治博弈分析的重要性

  • The Art of Wargaming: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and Hobbyists (Perla, 1990) – 指出兵棋推演既面向专业人士也面向爱好者

  • Zones of Control: Perspectives on Wargaming (Harrigan & Kirschenbaum, 2016) – 提供多角度审视兵棋的理论框架

  • Japan’s Decision for War (Morton, 1990) – 分析历史决策中的兵棋推演应用

  • 战略决策综合集成研讨与模拟环境研究与实现 (司光亚, 2000) – 中国在战略模拟集成领域的学术贡献

  • Fundamentals of War Gaming (McHugh, 1966) – 系统阐述兵棋推演的基本原则(pp. 2-18)

  • Cyber Trust and Crime Prevention: Gaining Insight from Three Different Futures (Botterman et al., 2004) – 通过未来情景分析网络安全问题

  • A Seminar Game to Analyze Regional Governance Options for Portugal (Kahan et al., 1999) – 研讨会式推演在区域治理分析中的应用案例

  • Intelligence Analysis: a target-centric approach (Clark, 2016) – 提出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

  • The Day After… Study: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Millot et al., 1993) – 冷战後核扩散问题的推演研究

  •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of Combat (US Congress OTA, 1995) – 分布式交互作战模拟的技术报告

  • Strategy as a Profession in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Marshall, 2014) – 强调战略专业在未来安全环境中的重要性

  • Use of Seminar Gaming to Specify and Validate Simulation Models (Davis, 1986) – 研讨会推演在模型验证中的作用

  • APL’s Warfare Analysis Laboratory- Applications and Accomplishments (Gingras, 2000) – 约翰霍普金斯APL作战分析实验室的应用成果


30: 战略推演的巅峰价值

  • 我们给出诊断,而不是处方。
  • 战略推演是鲜为人知的推演巅峰,逐步发展为大国战略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
  • 战略推演作为推演的巅峰,不但自成流派、相当成熟,而且早已在残酷的冷战两极“死亡竞赛”实践中经过检验和持续完善改进。
  • 战略推演淘汰了一系列“不通之途”,二战中的运筹学、战后的系统分析等方法集中暴露出严格定量路径的缺陷。
  • 战略推演成为对传统研讨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革新,在中长期趋势预判与战略规划、应对重大突发事态、检验重大战略决策、识别战略误导与欺骗等方面创造了突出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 战略推演的理论、方法、实践及经验都深刻关联国家现实战略及未来走向,既不能拿来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也不能用来投入商业开发。
  • 战略推演所谓的“战略”,不是军事领域的“战术—战役—战略”中的战略,而是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综合战略。
  • 战略推演在美国制定包括核战略和导弹防御战略等“国之重器”的战略方面起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作用。

31: 兰德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 兰德公司最初被称为兰德项目(Project RAND),是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缩写,成立于二战期间,旨在帮助美国空军提高作战效率、降低损失。

  • 兰德公司成立初期的管理体制为思想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平等讨论,没有层级之分,年轻研究人员(平均年龄28岁)得到平等对待,促进了创新活力和智慧。

  • 兰德公司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课题,与其他政府签约研究机构不同,这种自主性有利于战略思维和创新。

  • 公司坚持邀请一流人才进行夏季访问,集中全国最优秀人员来完成分析,这是达到研究卓越的关键。

  • 兰德公司初创时的宽松环境催生了大量新理论和方法,战略推演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 研究人员在工作之余开展名为Kriegsspiel(战争游戏)的兵棋活动,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仿真战争迷雾,由具备“上帝视角”的裁判导控。

  • 1950年,兰德形成了“理性选择”学说,假定决策者根据收益计算结果进行理性决策,这催生了大量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

  • 肯尼斯·阿罗开创了针对苏联决策集体的“效用函数”,最终结论是集体理性决策从理论和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定理”。

  • 博弈论的出现与兵棋推演活动密不可分,1950年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舍尔首次提出“囚徒困境”理论。

  • 博弈论学科的创始人约翰·冯·诺依曼和约翰·纳什均在1950年加盟兰德,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

  • 纳什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及“动态管理”理念是推演实践的根本理论支撑,因为“推演是最好的探索(决策和博弈)进程的方法”。

  • 1954年,兰德开发出“战略空战推演”,对美苏冲突升级为核战争的过程进行模拟,并设计了复杂的绩效衡量标准,评估核战争造成的战略损失。

  • 提高推演的仿真程度成为兰德公司内部推演活动不断演进的发展主轴,体现了美国战略研究领域的文化特色。


32: 推演流派的分野

  • 推演出现两大流派分野:”剑宗”和”气宗”
  • “剑宗”以詹姆斯·邓尼根为代表,将兵棋推演发挥到极致,聚焦游戏性、娱乐性和商业开发价值
  • 邓尼根及其SPI公司将推演实践转化为兵棋游戏开发经验,兵棋游戏市场在1980年达到220余万款销量
  • “气宗”以安德鲁·马歇尔领衔,是以推演为辅助手段开展战略评估、分析和预判工作的战略推演流派
  • 净评估帮助美国赢得了与苏联的”死亡竞赛”,成为感知战略竞争态势、获悉对手战略选择的有效方法
  • 这一流派深度参与美国国家和军事战略规划,对推演思路、方法和经验高度保密
  • 马歇尔邀请邓尼根开发战略分析仿真(SAS)系统,至今仍在国防大学广泛使用
  • “气宗”比”剑宗”视野更宏观、资源更丰富、路线更上乘,虽然分野但相伴相生
  • 马歇尔探索所有分析模型和推演工具,根据需求进行创新,促成兰德战略评估系统(RSAS)开发
  • 所有推演大家的著作都必然提及马歇尔对推演发展的不可磨灭贡献
  • 这是从战略需求出发,指导战略研究,服务战略实践的真正妙招、绝招

33: 美国净评估机制演变

  • 1953年杜鲁门批准设立秘密委员会,对苏联核攻击影响进行年度”净评估”,1969年安德鲁·马歇尔开始为美国政府服务净评估工作
  • 净评估是对美国与其他国家在武器系统、武装力量及政策方面的精细比较,根据可能发生的冲突和对抗结果评估竞争现状
  • 国家政策制定者关注美国在不同领域的国际竞争中的相对位置及趋势,最重要的是理解趋势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国力的评估和军力的平衡都是相对优劣的,不同领域的不同特质进行对抗性比较
  • 净评估的核心动机是了解美苏竞争中美国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在关键领域的战略优势与劣势
  • 美国通过净评估明确了三项战略性军事优势,只需较少投入即可牵制苏联,迫使其投入大量资源抵消美国优势
  • 竞争战略的核心是发现己方可持续的优势和对手的弱点,将竞争引导到己方具有潜在优势的领域
  • 净评估是一种诊断而非处方,只提供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认识,而不是提供具体策略
  • 方法是固定的,逻辑和原则是灵活的,净评估实际上是全因素分析,分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评估
  • 冷战结束后净评估逐步褪去神秘光环,向更先进、更科学、更适用于新时代的方法演进
  • 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匹配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现实条件,固守静态思维无法解决新出现的现实问题

34: 风洞试验与净评估

  • 净评估是理解竞争态势中相对优势、劣势的分析框架,关键价值在于向竞争对手施加不对称代价
  • 净评估的核心是在关键竞争领域识别对己方有利的不对称结构,消除对敌人有利的不对称结构影响
  • 推演、趋势分析和情景想定是净评估的三大支柱方法
  • 情景想定帮助决策者展望可能未来,在极不确定的世界中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
  • “骄傲预言者83”推演改变了美国核战略,暴露出既有战略方案缺陷
  • 推演表明美国战略无法阻止美苏常规冲突升级,反而会将冲突推向核战争
  • 温伯格:”没有人在听取那么多核简报、参与核推演后,还会对避免核战争的绝对必要性存有疑虑”
  • 导弹防御推演揭示反常识结论:即使15%拦截成功率也能对美苏核平衡产生深刻影响
  • 不是防御体系客观抵消对手能力,而是防御体系造成的不确定性灼蚀了对手的战略信心
  • 美国只需少量提升导弹防御能力,苏联就需要大规模增加弹头投入,陷入战略资源陷阱
  • 推演提供仿真环境,让我们观察到突破惯性战略思维的特殊现象
  • 远程察打能力的不对等存在(一方隐藏、一方暴露)将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 美军的绝对优势会刺激对手发展抵消手段,甚至采取非对称战略武器以求平衡
  • 数据融合问题是战场指挥控制网生效的关键环节
  • 美国推演活动始终聚焦如何赢得对华假想战争,大国争霸思维贯穿美国战略始终

35: 马歇尔联合推演构想破灭

  • 马歇尔设想并试图推动中国与美国开展联合推演,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胎死腹中,成为时代终结的标志

  • 2010年后,辉煌数十年的美国净评估体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境

  • 与中国开展联合战略推演,作为马歇尔极具前瞻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客观上存在相当的困难

  • 这样的倡议还从未在两个主要大国间提出过,更没有实践过,具有极强的开创性,也自然会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 净评估办公室想要推动与中国开展联合推演活动,但这样的邀请会违反美国法律

  • 哪怕是与中国进行公开接触都是“违法”的

  • 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打破原有的工作架构,不再接受马歇尔的直接汇报

  • 这一改革直接打破了从尼克松政府时期就一直保持的净评估办公室的特殊地位

  • 国会参议院通过新法案,明确净评估办公室要独立,脱离政府体制

  • 净评估办公室人士纷纷指责当时的美国政府政策评估不是净评估,进行的决策也相当混乱

  • 马歇尔关于中美联合战略推演的倡议已经酝酿颇久,是在内部充分研究相对成熟后才抛出的

  • 新总统与国防部长对净评估办公室的依赖和信任大幅下降

  • 短短3~5年之后,马歇尔当时思考和希望通过推演来解决的中长期战略博弈问题已经在中美间迅速凸显

  • 如果当时能够实现联合战略推演,也许会有不同寻常的裨益

  • 能否运用推演来化解世界主要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中的误判,尽可能提高各方战略决策的稳健性,成为未来战略推演工作重要的实践应用方向

  • 也是未来用推演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路径

  • 如今斯人已逝,“净评估”的大时代已经落幕


36: 作战模拟的发展与反思

  • 战争作为最残酷、最激烈、最紧迫的竞争、对抗与危机环境,对催生新的战略研究思路、检验和淘汰华而不实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 二战和冷战推动美国形成从运筹学、系统分析到推演的战略研究方法演进路径,统称为作战模拟

  • 实践的反复检验表明,依据数据基础、计算机运算的作战模拟与现实情况以及战略需求相去甚远

  • 运筹学是对现有系统进行研究,寻求更有效方式完成具体任务,适用于军队、国家和企业的资源运筹

  • 二战期间运筹学通过数学分析为盟军提供更具费效比的作战方案,对作战方案选定起到决定性作用

  • 军事运筹学在越战中的”糟糕表现”最终宣告了它在美国战略层面军事仿真方面应用的终结

  • 越战期间的运筹分析工具存在严重缺陷:通过硬性设定数值来反映军事行动各方面,无法模拟复杂的政治社会影响

  • 1947年兰德公司开创”系统分析”概念,理论基础是博弈论及其理性行为体假说,三大核心要素:系统思想、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 系统分析的思维起点是:我们想要什么,如果目前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创造出这些实现目标的条件

  • 系统分析抛弃现实对思维的局限,大胆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现实,去影响世界

  • 麦克纳马拉推动系统分析在国防部的应用,形成著名的”计划—规划—预算系统”方法和核打击运算方案

  • 系统分析基于各种各样的假定来创造一个体系,而这些假定很多是难以验证的

  • 系统分析的问题:感情、信仰、道德等因素无法在量化系统中反映;可分解因素打包处理导致偏离现实

  • 系统分析长于分析和评估成本,短于评估效能,对复杂战略影响的考虑不足

  • 系统分析与推演的距离就在于是纯数学方法的定量分析,还是更贴近现实的模拟仿真


37: 定量推演的局限性

  • 完全依赖定量方法的推演形态很快就被证明不切实际和不够先进,难以对现实世界进行简单的严格定量化评估和仿真

  • 兰德公司“战略与军力评估”(SAFE)推演实践表明:完全依赖数据、模型和算法的仿真式推演实用性不高

    • 数据可获取性不强,成本难以承受
    • 计算机仿真对现实的模拟程度不尽如人意
    • 对未来进行模拟的结果不可靠,难以投入战略竞争实践
  • 战略研究转向依靠有经验的政治、军事实践者进行角色扮演式推演

  • 托马斯·布朗提出:推演方法有助于将定性的决定性因素与定量的指标体系结合起来

    • 周密设计的推演能够整合各种关键决策因素
    • 可深入研究危机情景、预警时间、指挥控制体系脆弱性及战后重建能力等传统方法未涉足的领域
  • 数据是基础性的,但绝不是决定性的

    • 并不是所有容易“数”的数都“作数”,也不是所有“作数”的变量都可以“数”出来
    • 完全排除人的主观判断,单纯依靠客观数据的评估和仿真是失之偏颇的
  • 在社会科学领域,数据客观支持和人的主观作用就不可偏废

    • 定量方法过度使用导致“理论家日渐少”
    • 许多战略评估只预测可预测的部分,忽视不易预测但重要性更加突出的方面

38: 过度模型化的教训

  • 兰德公司对新一代推演系统的设计思路是运用当时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打造自动化运行的Agent模型软件,即让计算机在推演中代替人来参演,而不再是人机结合和人机竞演。

  • 过度模型化和数字化忽略了大量不可定量和模型化的因素,对模拟情景的事前和事后因素缺乏考虑,这在战略研究中是大忌。

  • 只模拟核冲突,而不考虑从小摩擦升级到战略冲突的过程;只研究大规模战略冲突的发生,而不分析危机后的恢复能力、残余力量的二次运用因素等情况。

  • 这样的战略评估与分析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不是生动的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仿真,表面光鲜,而实质上成为数学、算法和模型的作秀。

  • 对现实世界的过度模型化极大地降低了对研究对象的仿真程度,例如对苏联的模型化与对美国的模型化采取相同的路径,严重偏离现实。

  • 计算机仿真方式根本无法将定性因素考虑在内,如组织行为模式、官僚体制影响等不确定性,从而将具有深度不确定性的角色简化为计算机模拟的个体。

  • 检验算法和模型可靠性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它们投放到历史情景中进行验算,看运算的结果与历史的发展是否一致。

  • 尽管进行了充分的数据准备,作战单元和武器的计分表设计,以及战损比和理论加权体系合理,但实际结果是:能够对战争结果进行可靠预测的分析工具仍不存在,验证了机器仿真的方法论路径的可行性仍然不足。


39: 战略推演的价值与局限

  • 战略推演成为重要和有效的战略研究新手段,在中长期趋势预判、危机管理、检验重大决策和识别战略误导等方面具有相对突出的价值。

  • 推演终究只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面‘映照现实的不完美之镜’,专业推演者必须谨记滥用推演的潜在风险。

  • 战略推演是对传统研讨和兵棋推演的综合改进,通过给定情景、打造多层次的互动式研讨环境以及借助技术手段,提升了研讨的聚焦性、科学性和效率。

  • 兵棋推演最成功的应用仍局限于军事层面的作训、教学和演习,战略层面涉及的因素太多、关联太过复杂,很多因素根本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因此无法发展为战略级问题研判工具。

  • 战略推演是抓大放小,认清事物发展主线,与兵棋推演的战术性环境仿真有本质区别;它依靠对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和参演人员的决策经验,而非严格的计算机仿真。

  • 战略推演涉及的变量远超兵棋推演,不确定性更大,其目的恰恰是针对各种可能性较大的风险进行测试并寻找预案

  • 战略推演的规则难以像兵棋推演那样严格量化和数字化,对导控和参演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专家团队集体智慧避免主观干扰,保证仿真度和可靠性。


40: 战略推演的多领域应用

  • 战略推演已经成为世界大国进行战略规划和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
  • 现代战略推演主要包括军事、大型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全球议题四种形态
  • 战略推演服务于中长期战略趋势研判与战略规划
  • 战略趋势研判既需要“大家”(研究专家)的深度,也需要“大家”(集体智慧)的广度
  • 战略评估与趋势预判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将情景分析与战略推演相结合
  • 战略推演用于应对重大极端突发性情况与危机事态
    • 通过”全概率”情景想定评估未来可能情况
    • 专门针对极端情况进行模拟仿真,查找政策漏洞
    • 在实际推演过程中发现潜在战略风险
  • 为己方即将推出的重大政策提供实践检验环境是战略推演的一个重要目标
  • 美国中情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尝试对决策建议进行预测性检验
  • 战略推演是识别和防范战略欺骗最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
  • 通过仿真环境模拟战略互动,可有效甄别战略意图、确定战略动机、分析战略能力及目标

41: 战略推演的边界与局限

  • 战略推演不能预言确定性的未来,不能解决全部关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
  • 推演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制订预案
  • 推演通过设定可能发生的重大战略情景,模拟主要行为体反应,从而检验当前战略和政策的可靠性,或检验即将出台的战略和政策的可行性
  • 推演客观上面临三方面永恒存在的客观困难:
    • 理想的推演需要更加充分有效的信息和数据保障,形成高质量的仿真环境
    • 参演人员和组织者的认识存在客观局限性,扮演方难以完全准确模拟决策者
    •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对人类社会的计算机仿真还远未达到实战应用程度
  • 战略推演是一种决策辅助方法,必须与数学分析、历史分析等其他方法一起组成综合研究的有机共同体
  • 战略推演成果的运用仍面临很大问题,“评估—预判—决策”的正向反馈循环体系需基于较长时间的战略实践和官僚体系运行
  • 战略推演是一种决策文化,但在发展中国家中成为主流战略文化仍需较长时间

42: 战略推演的价值与流程

  • 如果你是决策者,假如有一架望远镜,可以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之前、在付出血的代价或者遭受巨大的资产损失之前,观察到行动实施的后果,无论组织或者机构的规模大小,也不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的事态,这样的望远镜,你不需要吗?

  • 推演是一项聚焦高级战略研究活动的系统工程,具有沉浸式博弈互动、全进程信息控制、全过程复盘分析等主要特点。

  • 推演的全流程一般分为推演设计与情景想定、实施推演、开展复盘并形成报告等阶段,是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过程。

  • 广为人知的推演活动和推演结论在推演实施过程的时间维度上只占很小的部分。

  • 开展战略推演需要系统、周密、科学、完备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复盘,关键在于围绕战略研究需求形成高质量的专业推演报告。

  • 前期准备和实施推演大概占全部推演工作的一半,复盘总结、系统研究和形成报告占剩下的一半。

  • 这种信息失真造成了普遍认识中对推演的“管中窥豹”现象,即只见活动和结论,不见全貌。

  • 推演的前期准备中,推演设计是其核心环节,是对整个推演活动的实施流程、人员组成、组织形式等进行周密安排的过程,需要科学和标准的实施方案。

  • 推演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运用“情景想定”建构起模拟未来环境的仿真架构。


43: 情景想定的推演基础

  • “情景想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未来博弈环境的仿真效果,最终决定了一次战略推演活动的成败。
  • 没有好的“情景想定”,就无法实现聚焦于特定战略决策需求、以服务现实决策为最终目的的高质量推演活动。
  • 情景想定的方法是唯物的、辩证的,其核心是破除“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 “因为不可能准确掌握未来,所以解决方法就是建立若干个‘情景想定’。”
  • 情景想定是对未来的可能性分析,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形成。
  • 情景想定方案既不是专家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对未来的预言,而是一种对未来的启发性思考。
  • 情景想定与分析是一套独立的战略研判方法,主要应用在战略、安全、商业和情报等领域。
  • 情景想定的目的是透过“不确定性万花筒”预判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进行全维度的风险评估。
  • 通过提供一系列逼真的可能性,情景想定可帮助决策者确定可能出现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政策预案。

44: 战略推演情景想定设计

  • 战略推演的目的是通过情景想定制订战略推演的设计方案,服务推演全程的指挥控制和推演活动,促进战略推演紧密围绕研究议题,形成完备、高质量的推演报告。

  • 战略推演的情景想定环节的实质是“分情况讨论+穷举法”,大致按照八个步骤实施。

  • 明确核心研究议题:只有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才能使整个研究活动目标明确、用力聚焦、高效有益。

  • 梳理全部驱动因素:充分掌握并有机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研究,周密、系统地考察事物内部的因素、外部联系和影响的因素、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等。

  • 确定核心驱动因素:控制主要变量,忽略微扰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反映事物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核心驱动因素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影响力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

  • 建立影响频谱:从趋势和冲击两方面对核心驱动因素的频谱进行研究,即“趋势–冲击”方法。

  • 趋势是指问题发展的方向有明显的可预见性,是当前状态的延续冲击是指那些可能改变趋势的事件,一般的表现是问题突然恶化,发生重大突发性危机事态或危机事态突然出现根本性好转。

  • 趋势–冲击方法主要有四个步骤:趋势研判、冲击评估、冲击筛选、场景设计。

  • 建立情景集合:对核心驱动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在选定的变化方向上进行矩阵分析,形成完整的故事链条。

  • 选定高价值情景需考察以下因素:

    • 是否紧密围绕核心研究议题;
    • 是否与当前情况有所不同;
    • 是不是多种因素综合的效果;
    • 情景的可靠性;
    • 是否改变了整体环境的发展,是否值得研究。
  • 判断情景必须避免从情景发生的概率出发:越是出乎意料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越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越值得进行先期研究。

  • 形成设计方案:围绕与自身决策有关的核心驱动因素及其频谱建立推演检验的流程和树形实施图。

  • 完善阶段性场景:准备不同事态发展方向的阶段性场景,在控制组引导推演的进程中进行阶段性刺激。


45: 核战略推演案例分析

  •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战略推演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与评估的重要方法,但推演过程通常不公开,仅公布成果。

  • “某日之后”核战略推演由美国兰德公司设计,旨在审议冷战后核扩散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影响,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未来十年核扩散问题的深入认知。

  • 推演情景聚焦关键节点:苏联核武库失控、中东军事干预、朝鲜半岛核扩散、南亚核战争等,研究美国总统面临的使用核武器的决策。

  • 推演重点包括:回到“0日”之前,研究战略储备和主动干预未来,以应对苏联解体带来的不确定性。

  • 日本外务省委托的“朝鲜半岛情景规划”项目实质是推演,通过站在对手立场分析形势与政策,设计“安定–不安定”与“保守强权–稳健改革”坐标下的四条故事线索。

  • 推演结论指出:美朝缓和虽有利于制动朝核问题升级,但可能导致日本对朝战略意义下降,建议日本做两手准备并完善情报共享机制。

  •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美俄关系”推演设计六个情景,包括乌克兰局势持续、冲突升级、欧洲能源独立、俄罗斯国内极端情况及美俄理想合作状态。

  • 推演强调:极端情景的推演不仅针对未来危机,也对当前政策具有启发意义,最终建议重新认识与俄罗斯的战略竞争并影响其大选。

  • 共同方法论:通过情景想定、平行小组讨论、复盘比较和政策选项综合,形成应对中长周期战略决策


46: 推演实施与组织架构

  • 一堆模型摆在一起并不能称为推演,甚至不能称为‘系统’。它们仅仅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各个部件而已,而推演系统应该看作是一个复杂、动态沟通交流的过程。
  • 推演实施过程(实推)的核心在于对抗与交互,重点推进分析利益所在、明确政策目标、设计决策措施、观察博弈效果。
  • 控制组是战略推演实施的“神经中枢”,其驾驭能力决定推演能否成功及达到预期目标。
  • 控制组人员组成需包括:资深问题专家、相关部门高级负责人、推演专家、情景规划专家以及决策者代表
  • 决策者是开展战略推演的实际需求方,参与控制组可确保推演不偏离现实需求,并从“全息视角”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 控制组的工作需具备预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内部分工及运行机制需在推演设计阶段明确方案。
  • 控制组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聚焦推演于目标问题、如何处理推演偏离轨道、如何控制进程(时间轴或回合制)。
  • 大型推演可设置技术辅助组,审核政策出招是否符合现实,必要时引入实时裁决、计算机随机裁决或概率论裁定方式。
  • 随机问题(如气候、自然灾害、金融市场波动)在战略推演中出现机会较少,但需有相应处理机制。

47: 高水平仿真的核心要素

  • 战略研究人员必须有一种意愿,把自己当作对象国的动员负责人,他能意识到当时的形势,然后看自己会采取什么行动。

  • 推演活动的根本性主体依然是人,对仿真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参演专家的沉浸式角色扮演。

  • 依靠“以人演人”建立一个“又红又蓝、红蓝对抗”的仿真系统。

  • “蓝方”的组织是深化推演的要点所在,研究“到不到位、深不深入”会直接影响角色扮演的仿真度。

  • 必须通过“演得像”保证“蓝的更蓝”,促进有效、合理的对抗和碰撞。

  • 美国战略研究者要求:“只有真正认识敌人,才能像敌人一样思考。”

  • 深度认识对手的三方面要求:

    • 充分了解敌情
    • 深入理解敌人行为
    • 必须“像敌人一样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敌人行为的预见
  • 开展战略推演必须有一支庞大的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培养出一批“深蓝队伍”。

  • 专业化参演人员的推演活动特征:

    • 符合仿真现实:出招必须基于客观能力,不能超出己方能力范围
    • 鼓励灵活出招:在符合经验范围内灵活创意,以检验各种可能性、发现“黑天鹅”事件
    • “红而不红、蓝中有红”:不仅要扮演得像,还要超脱于红方自身特点,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 推演设计阶段必须对参演组的职能定位及运行规则形成可行方案,重点解决人员配置与角色划分。

  • 角色扮演精细度可根据推演任务需要调整,从部门级别到具体决策者本人。

  • 可视情况设置督导成员,由有推演需求的实际提出部门或更高级部门人员组成。

  • 邀请更高层次决策层领导现场观摩,可以帮助推演团队从更高视角观察和指导推演。

  • 战略推演使决策层可以更直观地领悟和熟悉推演领域,洞悉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各方的具体政策主张。


48: 时间管理的推演艺术

  • 推演的关键是时间管理,”操控时间”就是推演的艺术性所在
  • 时间控制必须足够紧迫,加强推演的真实感
  • 影响推演效果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推演过快,很难允许各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决策
  • 必须在时间的紧迫性和充分性方面做好平衡

  • 推演时间控制方法:

    • 回合制:强调控制组的绝对控制,各参演组”一步一动”
    • 即时制:控制组介入程度较低,各参演组自由发挥空间大
  • 回合制特点:

    • 问题聚焦,一个回合思考一个回合的问题
    • 整个过程都在控制组的完全掌控下开展
  • 即时制特点:

    • 各参演组自由发挥空间大,思维发散程度高
    • 往往能发现新问题
    • 控制组可以通过暂停、重启、调整时间轴等操作控制节奏
  • 把推演时间掌控得精妙平衡是极端困难的,尤其是在多方博弈活动中

  • 红方很容易受到其他各方的集体”刁难”

  • 给红方出足难题,就是推演检验己方战略和政策的基本目标

  • 经常出现时间失衡现象:边缘参演方”无事可做”,红方时间过于紧迫无法充分决策

  • 这种失衡实际上是对推演的时间管理的一种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 控制组必须储备足够的推演方法才能够解决推演的时间管理问题


49: 自主武器系统的风险推演

  • 自主智能武器系统自主选择攻击目标和武器,不受人指挥或部分程度上受人指挥,引发严重的战争、政治和伦理后果
  • 美国在自主智能武器系统方面领先,2001年首次在反恐行动中操控远程无人机发动攻击,2013年完成舰载隐形无人机试验
  •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2016年推演显示,美欧在自主智能武器系统发展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利益分歧
  • 美国寻求扩大自主智能武器的发展和应用,欧洲国家反对发展自主智能武器,着重发展混合型和非常规战争
  • 欧洲国家强烈感受到美欧之间潜在的科技领域战略性竞争态势,有意加强先进技术监管以拖住美国
  • 美国将国际军控视为掌控国际战略秩序的手段,只针对战略性武器打造军控框架,其他领域拒绝国际军控
  • 欧洲国家更倾向于接受基于人道主义、人道伦理的军控条约,如《渥太华禁雷公约》
  • 美欧双方对技术变革给国际秩序、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在哲学观念上存在根本差异
  • 推演暴露欧洲内部严重缺乏协同行动能力,德国主张现有军控框架限制自主武器,其他国家主张全新架构
  • 非政府组织高度致力于全面禁止自主智能武器的开发和使用,国防产业界以保护国家安全和就业为名抵制限制
  • 石油和能源产业界对美国及全球能源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在总统选举中扮演重要角色
  • “石油冲击波”推演通过高度仿真的环境和角色扮演,提示美国对石油进口过度依赖的灾难性影响
  • 推演显示,重大石油危机一旦发生,美国总统很难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只能眼睁睁看着形势恶化
  •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全球战争系列推演”侧重培训功能,参演者提前经历危机,获得宝贵经验和思想启示
  • “施里弗”太空战推演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世界性的太空领域的战争,支持高层战略制定和军工发展
  • “施里弗-1”是美军首次以太空为主要战场并以中国为对手的计算机模拟推演,结论推动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 从“施里弗-3”开始,美军深化到面对太空危机时的应对,聚焦战术应用和跨域协同
  • “施里弗”推演推动了一系列太空战略规划和太空战计划的制订,如“塔伦”系列计划
  • 太空战推演涉及新型概念武器的运用研究,如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模式及与卫星、无人机配合的方式

50: 推演复盘的核心价值

  • 推演最核心的工作是复盘,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是最根本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 复盘不仅对推演本身重要,对于革新传统决策流程和决策体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崭新的决策机制

  • 复盘在实推阶段进行第一重刺激后,再次对战略决策者、研究者和参与者进行刺激,提炼更系统、科学的战略研究成果

  • 复盘是集中在战略推演的情景想定环境下,围绕推演实战信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回顾、归纳、提取、理论化的研究活动

  • 复盘为各方提供回顾流程、审视决策问题的机会,应给予充足时间,重要推演甚至需要3~6个月

  • 复盘要对实推阶段的每个流程、回合、阶段、要素信息进行全程回顾、研讨、反思、评估、归纳和总结

  • 复盘是对整个推演进行提炼和升华的关键环节,是提出发现问题、形成决策建议的最重要环节

  • 战略推演是”提出假设—模拟仿真—总结验证—再次假设”的螺旋闭环,复盘就是其中”总结验证”的过程

  • 复盘提高了系统自我改进、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使推演成为学习型战略研究组织体系和新的决策模式

  • 战略推演改变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弊端:实现了各部门情报信息共享,避免了部门偏见;实现了决策、信息、研判三个体系的融合

  • 决策克服了传统的单线程和委之于最高决策者的个体判断,实现了综合决策、科学决策,提高了决策准确性


51: 复盘的价值与作用

  • 复盘为参演人员提供了全息信息的刺激,促使参演人员重新思考己方先前的情景研判是否准确,策略选项是否有针对性
  • 通过复盘,常常可以发现现实中蕴含的“黑天鹅”事件(意外事件)的可能
  • 复盘对参演人员进行了角色回归的再刺激,使参演人员更为客观、深刻地观察推演情景和决策本身
  • 决策需求方与推演研究方直接互动促进决策深化,双方通过相互提问和解答发掘关键信息和重要政策启示
  • 推演的信息视角和复盘的信息视角不一样,复盘中需要赋予参与复盘人员查看推演全流程信息的权限
  • 复盘活动必须保证全员有效参与,保证每个参演人员的意见、疑问、感受都有提出和表达的机会
  • 复盘包含不同类型:推演过程中的复盘、实推结束后的复盘、事件发生后的复盘
  • 推演后要进行系统的复盘研讨,这是形成决策建议和完成报告的关键步骤
  • 事态发展后的再复盘关键价值在于考察事态发展与推演结论的差异,检验推演的有效性

52: 推演报告的类型与价值

  • 推演报告是围绕推演主要议题,对设计、实推和复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有价值信息进行系统提炼所形成的书面文件

  • 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查找政策漏洞、评估战略风险、提供决策选项,为当前和今后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 推演报告分为两大类:研究性成果“推演研究报告”和工作性成果“推演工作报告”

  • 推演研究报告是推演活动精华的提炼和呈现,推演工作报告是推演工作的审视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

  • 推演研究报告往往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能够对决策者的战略判断和决策导向产生重要影响

  • 撰写推演报告时应系统论述每个情景引发的情况、每个流程触发的事件、每个重大节点、每次意外情况和其他有价值的细节

  • 推演研究报告的变革是理念性的、根本性的,能够发挥更大的战略价值

  • 推演研究报告撰写四步骤:

    1. 评估当前形势
    2. 基于情景想定分析潜在风险
    3. 分析特定情景下的形势发展要点
    4. 对当前最迫切需要预做安排的事项给出决策建议
  • 推演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未来情景基础上的系统模拟和科学实验结果

  • 形成了“当前—未来—当前”的闭合式研究回路,在研究的范式上实现了根本性的改进

  • 推演研究报告是体系化的研究成果,是推演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 推演研究报告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都得到了结构性的增强,产生的决策价值远超传统政策研究报告

  • 推演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持续过程

  • 必须形成系统、可积累的推演工作报告体系,形式接近于实验报告

  • 对推演研究报告进行持续评估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持续循环的流程

  • 当推演研究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后,必须持续跟进评估:

    • 现实发展是否与报告契合
    • 正确结论是否得到实施
    • 分析评估出现问题的原因,溯源到推演流程中的具体细节

53: 参考文献与注释

  • Wargaming for Leaders: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the Boardroom - 兵棋推演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 - 情景规划作为战略对话的艺术
  • Intelligence Analysis: A Target-centric Approach - 情报分析应以目标为中心
  • Scenarios and Scenario Writing - 情景写作是非外推性商业预测方法的一部分
  • 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 - 情报分析的核心是聚焦目标,而非单纯收集信息
  • Illuminating the Unknown: Mapping Project Uncertainty in Civil Nuclear Infrastructure - 核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不确定性映射
  • 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在大型突发性事件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展示分析方法
  • Systems Thinking: Managing Chaos and Complexity - 系统思维用于管理混乱与复杂性
  • “The Day After…” Study: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 冷战结束后核扩散问题的情景研究
  • 「朝鮮半島のシナリオ·プランニング」 - 朝鲜半岛情景规划研究
  • From Cooperation to Competition-The Future of US-Russian Relations - 美俄关系从合作走向竞争的未来趋势
  • The Art of Wargaming: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and Hobbyists - 兵棋推演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专业和业余爱好
  •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 战略情报服务于美国全球政策
  • Application of a Cognitive Model for Army Training: Handbook for Strategic Intelligence Analysis - 认知模型在战略情报分析中的应用
  • Transatlantic Rifts: Managing the Use of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s - 跨大西洋关系在自主武器系统使用上的分歧
  • 兵棋与兵棋推演 - 兵棋推演在军事教育和战略制定中的重要性
  • War and Games - 战争与游戏的关联及其在战略模拟中的作用
  • 从“施里弗”系列演习看未来太空作战的发展 - 太空作战的未来趋势通过兵棋推演展现

54: 商业推演的战略价值

  • 战略是决策的艺术,必须同时对当前和未来的成功进行投资
  • 将商业策略投放到不同场景中检验,帮助建立服务当前需求又能赢得未来的战略
  • 洞察、洞见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不遑多论
  • 企业环境比国家环境变化更快、更动荡,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更高
  • 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不连续性”问题司空见惯,处理危机和做出重大决断都是家常便饭
  • 预判中长期趋势、布局中长期战略对企业极具现实意义
  • 推演是帮助企业掌握洞见能力和关键一招的重要手段
  • 国家战略风险评估与预判方法论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讨论
  • 推演的重要功用是帮助决策者理解对手的决策行为,发现决策选项的比较优势
  • 推演能避免关键性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经济性” - 不只是赢得战斗,更是赢得整个战争
  • 推演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提高协同能力和作战效能的有效手段

55: 商业推演的起源与发展

  • 商业推演最早被称为”商业游戏”或”管理仿真”,应用于人员训练和培养
  • 推演在商业领域的两个层次应用:服务企业最高管理层决策;研究各部门协同运作
  • 美国管理协会开发的”AMA最高管理决策仿真”是早期知名推演工具,采用竞争性市场博弈方式
  • 早期商业推演目的:为潜在管理者提供熟悉市场运行和决策的训练环境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推演被赋予新使命:竞争性商业情报的分析和研判
  • 21世纪推演应用扩展到企业战略制定和市场策略完善
  • 博思艾伦公司在推动非军事领域推演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领导者兵棋推演》一书开创了依托兵棋推演进行决策分析的全新领域
  • 该书是兵棋推演在军事、商业和全球公共领域应用的重要著作,揭秘各类推演活动内幕

56: 商业推演的价值与应用

  • “很长时间以来,推演是军事的领地,通常被用来检验战略、验证新思路以及预测对手的行为。而更广泛意义上的推演却鲜有用于商业领域。”

  • 商业领域通常采用”动态战略仿真”或”战略仿真”等术语,而非”战争游戏”,因为企业面对的是竞争对手而非敌人,争夺的是市场份额和利润而非领土。

  • “企业战略管理,不只需要简单的预见,更需要前瞻性的行动,对未来的可能性做好应对手段的提前预置。”

  • 尽管商业推演成本高,但与不当战略决策造成的损失相比,推演的花销只是九牛一毛。

  • MBA课程中的情景分析等方法虽重要,但无法为企业提供体系化研判的直接应用支撑,而商业推演与培训中的推演活动根本不同,后者主要用于未来经理人的培训而非实际决策。

  • “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关键人物”,但企业规模庞大时,关键人物无法处理庞杂信息,依赖个体决策对于大型企业是不可想象的。

  • 企业管理者需要形成长周期可适应性较强的战略储备,这是一种动态的长周期战略管理。

  • 推演对企业有两方面的关键价值:防止错误决策造成战略性损失,以及发现未来潜在的增长领域和容易被忽略的商业机会。

  • 商业推演的核心价值在于商业战略,而不是经济问题;它更多体现为”政治性问题”而非”经济性问题”。

  • 推演是一种政策研究手段,而不是经济研究手段,政治问题相对容易模拟,而经济问题中的行为体、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更为复杂。

  • “如果推演能够推出未来,哪怕是说清楚明天的股市会怎么样,他(推演者)还怎么可能在这里搞推演”。

  • 推演服务于经济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可能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可行路径。


57: 商业推演的两大分支

  • 商业推演的应用主要包括两大分支: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重大战略性产业布局、安全性及危机管理推演;企业组织的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问题推演

  • 商业推演与其他领域的战略推演的基本方法并无本质差异,都可按照标准流程实施,差异主要体现在实推环节

  • 商业推演与国家战略推演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实推环节:国家推演基本不需要考虑国家以外的行为主体,而商业推演必须包括政府机构、市场主体、竞争对手、第三方、媒体等多方角色

  • 开展商业推演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因素,推演前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形成推演手册涵盖市场趋势、金融状况、政策环境等关键信息

  • 本企业组主要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拥有企业最高决策权,可实施收购兼并、组织或退出企业联盟等战略决策

  • 竞争性企业组”从敌人的视角为难自己人”,由于扮演人员来自本企业,比对手更清楚企业弱点和痛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市场组模拟市场环境,由市场专家组成,对不同策略刺激下的市场反应进行模拟

  • 控制组是推演活动的实际”运营者”,除了控制进程外,还要对市场反应进行测算反馈,并根据需要制造市场”震荡”驱动参演团队解决问题


58: 国家战略产业推演实践

  • 国家在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推演更具宏观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企业的影响和启示更加深刻而长远

  • 西方发达国家将推演应用到国家战略性产业领域,在危机应对、社会治理、行业安全等领域取得新成效

  • 美国对恐怖袭击、流行病传播等社会重大危机进行连续多年推演,研究规律以提前预防

  • 美国国会跨党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石油冲击波”推演,研究伊朗控制伊拉克油田可能导致的全球能源安全危机

  • 推演是从军事领域衍生出来的研究方法,向经济领域拓展是重要的创新实践

  • 2009年美国国防部首次开展全球经济战推演,思考各个领域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可能威胁

  • 英格兰银行2004年开展推演应对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发现小型银行问题会快速向大型银行扩散

  • 2008年次贷危机前,美国国防部就已启动全球经济危机推演筹备工作

  •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莱肯称:“推演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探索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 推演反映出中国在多数情景下能够胜出,因为美俄相互对抗消耗资源

  • 美国需要整合可用于经济战或金融战的资源与手段,实施”动能战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多种手段


59: 网络推演防范网络攻击

  • 网络推演通常采取模拟真实袭击事件的方式,帮助国家相关机构和重要企业检验安全策略与能力,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袭击做好准备。
  • 美国开展“网络风暴”(cyber storm)战略推演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检验美国及其盟国协调配合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并提升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 推演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牵头,参演方包括多个政府机构、州政府、企业以及盟国,参演方多达数百个,分布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地。
  • 推演使用名为“Cyber SMART”的系统,该系统读取预先设计的情景想定集合,按时间发布网络攻击事件,模拟攻击后果并生成事态报告。
  • 推演中,各参演方根据虚拟事态报告等信息,通过沟通协调做出决策,提出处置和行动方案,力图将损失减到最小。
  • “网络风暴–1”是美国第一次由政府主导针对网络电磁安全威胁的大规模战略推演,推演想定为反全球化组织扰乱美国和加拿大的计算机网络及控制系统。
  • 推演中控制中心下发了800多个虚拟攻击事件报告,参演方需立即判断情况并协调提出解决措施。
  • 通过推演,参演各方普遍意识到各类网络攻击已对国家诸多方面带来严峻挑战,提高通信能力和争取时间是处置危机的重要基础。
  • “网络风暴–2”推演想定的威胁等级进一步提升,攻击者利用各种手段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化工、通信、铁路、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控制系统。
  • 推演检验了参演方在上次推演后形成的应急机制、应对程序及方法手段,并加深了对网络空间活动、物理基础设施和经济影响三者关系的认识。
  • “网络风暴–3”推演的虚拟攻击事件增加到1500多个,攻击形式通过攻击网络的基本要素来破坏网络通信。
  • 推演检验了美国“国家网络安全和通信综合中心”(NCCIC)的工作能力以及新制订的“国家网络安全响应计划”(NCIRP)。
  • 推演检验了国家在应对网络电磁安全威胁时的角色、责任、权利和管理能力,进而优化计划的细节。

60: 印度艾滋病防控推演

  • 到2002年印度全国已经有382万~452万例艾滋病感染病例,疫情从城市向农村扩散,潜在感染群体防护意识薄弱
  • 印度产业联盟委托开展推演,目的是验证当前艾滋病传染趋势,激发创造性思维,验证各方行动影响,为控制疫情凝聚共识
  • 推演集中研究:疫情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长期影响;潜在干预措施与各方合作可能;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率;提供国家战略指导
  • 参演人员超过200人,来自政府、产业界、国际组织等多领域,分为9个代表组,使用含1000余项变量的辅助分析平台
  • 推演模拟了疫情向中产阶级扩散后的防治措施,并专门研究资金支持问题
  • 推演结果表明:互信不足严重影响前期防控,但通力合作可在10年内将传播规模减少50%,GDP损失降低315亿美元以上
  • 投入不超过92亿美元即可实现上述效果,投入产出反差极大,对各参演人员造成显著震动
  • 推演加强了利益攸关方协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善法律政策、优化产业布局提供重要参考

61: 应对生物恐怖主义威胁

  • 生物科技迅猛发展和扩散造成的影响呈现越来越突出的重大不确定性
  • 基于生物危机想定的推演是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战略和政策进行研究的活动
  • 未来,推演将越来越多地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伴随“9·11”事件发生的炭疽邮件事件成为生化恐怖主义的起点
  •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与工程学学科交叉的第三次革命正在加快演进,不仅提升了传统生物武器的效能,而且增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神经操控电磁技术等
  • 生物科技两用性更加突出,导致更加难以核查
  • 生物武器比核武器有更大的扩散潜力和威胁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主任理查德·贝茨警告说:“彻底毁灭的危险变小了,但大规模杀伤的危险更大了”
  • 公共卫生危机推演的核心要义在于探究在危机发生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方怎样合作
  • 通过推演可以探究在防范生物危机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各力量集成方面存在的弱点
  • 决策时优柔寡断的最终结果就是失去所有的机会
  • 在应对危机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并不完美的信息,做出尽可能优化的决策
  • 决策必须果敢、睿智
  • 推演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契机:在虚拟的战略推演中犯的错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为什么犯错,并汲取教训

62: 数字货币战争推演

  • 美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展”数字货币战争:国家安全危机模拟”推演活动,旨在提醒各界认真面对数字货币带来的影响
  • 推演目的:推动各界”现在思考而不是事后思考”
  • 如果出现另一种可行性更强、便利性更好的数字货币,美元的”制裁武器”地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 推演参与者包括美国前国防部长、前财政部长等政学界重要人士
  • 美国电子交易系统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在数字化世界中保持金融与国家安全的需要
  • 美国应该由联邦政府主导开发国家数字货币,抢占先机,推广为全球主导性数字货币
  • 美国不具备干涉他国、强迫它们使用美国数字货币的能力
  • 数字货币领域冲突极有可能使全球走上”完全破碎的世界”的道路
  • 最迫切任务是加强和改进SWIFT系统,应对数字货币造成的监管和安全漏洞
  • 美国对二战以来形成的全球金融霸权地位感受到强烈危机
  • 数字货币等新技术将极大地冲击原有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具备颠覆原有国际格局的可能
  • 美国政学两界希望从竞争视角来看世界的变革,这一意识和心态转变反映出态势的变化
  • 传统管控手段尚未完全奏效,新的手段失效威胁已经黑云压城
  • 共同应对天下之乱,必然是未来大国共处之道。威胁之极自然有合作之机

63: 商业决策推演概述

  • 商业决策推演的目的是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布局、危机情况应对、中长期战略预判、风险早期预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战略性研究
  • 商业决策推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面向市场和面向谈判两个大类的四种主要形态
  • 面向市场的推演活动分为三类:战役推演、博弈推演和战略推演
  • 战役推演将商业对手视为“敌人”,商业活动的目标是赢得在市场上的“战斗”
  • 战役推演运用数学模型建构竞争性市场环境,检验推演参与者的决策以形成“最优决策”方案
  • 博弈推演将商业交易行为视为博弈参与主体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
  • 博弈推演主要运用博弈论来寻找“均衡点”和稳定最优解
  • 战略推演认为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不是为了击败对手或是与对手博弈,而是一种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行为
  • 战略推演主要运用角色扮演方式来模拟深度市场仿真环境,对竞争对手和顾客行为进行预见性研判
  • 谈判推演是在充分研究对手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谈判环境,检验己方谈判团队和预案
  • 谈判类推演的主要目标是预判对手在每一个谈判环节的决策和行为
  • 谈判类推演揭示谈判中的机遇、挑战与潜在问题,最终形成最优谈判整体解决方案
  • 谈判类商业推演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64: 航空联盟的战略抉择

  • 1979年美国《开放天空法案》推动航空市场自由化,引发价格竞争和行业重组
  • 20世纪90年代末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寰宇一家、天合联盟)形成,通过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争夺市场
  • 瑞士航空在1999年面临战略抉择:是否加入联盟?加入哪个联盟?还是自建新联盟?
  • 推演成为关键决策工具,帮助分析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 推演设计包含6个参演组,模拟1999-2008年的市场环境变化
  • 推演暴露普遍问题:参演人员难以突破既定思维,多按现有策略决策,缺乏开放性探索
  • 推演结论显示组建新联盟”极端困难”,但CEO仍执意推行”猎人策略”
  • 瑞士航空通过收购扩张而非加入联盟,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破产重组
  • 2005年被汉莎航空收购,2006年加入星空联盟,印证推演结论的正确性
  • 这一案例成为商业推演史上的经典警示,展示战略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65: 3G市场竞标的两难困境

  • 3G标准作为当时重要的前沿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速度方面相比2G有大幅提升,移动通信设备可以借此“上网”了

  • 欧洲国家拍卖3G运营执照,竞标失败意味着彻底失去未来通信行业的市场准入资格,而竞标成功则意味着企业马上将背负巨额债务

  • 推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当前的”进入移动数据市场”战略是否正确,大规模投资移动通信市场是否合理,对其进行”压力测试”

  • 推演问题聚焦于:战略是否聚焦正确市场主体、用户群体假设是否正确、价格方案接受度、产品首发效果、市场宣传区分度、技术障碍解决方案等关键议题

  • 推演中反映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移动数据与网络通信不同,开拓市场必须依托更强的国际化运营模式

  • 大型竞争对手利用集团优势采取相对保守策略,并不会对未来的移动数据市场产生驱动性和塑造性影响

  • 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倾向于投入更多资源、承担更大风险来挑战收益高但确定性不高的未来移动数据市场

  • 谁能拓展足够稳定的国际服务网络,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66: 谈判推演在中美贸易中的应用

  • 谈判是一门艺术,推演作为辅助谈判研究的重要方法,为检验谈判方案、验证谈判过程、优化谈判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

  • CSIS的中美贸易摩擦模拟推演项目以冷战时期的战略博弈研究为依托,借助博弈论、议价理论及核威慑理论中关于“升级冲突主导权”的分析思路,对中美贸易谈判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

  • 推演设计了三个组:中美谈判团队以及由CSIS专家组成的控制组,控制组代表市场舆论和第三方国家做出反应。

  • 推演聚焦于中美谈判过程,模拟摩擦的升级或缓和,分析双方的政策工具箱、优劣态势以及事态可能的发展趋势。

  • 推演的基本情景设定为中美已在2019年达成初步协议,后续推演分为两个情景:2025年模拟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谈判,2021年模拟工业补贴谈判。

  • 推演过程中,双方团队实施四类行为:外交沟通、非正式磋商请求、发布公开声明、实施可见政策。

  • 推演组织方为双方各自准备了一套政策工具箱,决策后由控制组评估可行性并模拟第三方反应,再反馈给参演组。

  • 推演中发现冲突有向军事领域扩散的倾向,组织方在复盘中进一步探讨并制定了后续研究计划。

  • 美方始终为攻势方,采取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施压的策略;中方主要采取防守策略,主动减少对美国经济依赖,致力于国内经济增长。

  • 两场推演结果均不理想:第一场双方彻底失去互信,中方放弃最终谈判;第二场仅在个别问题上达成有限共识,具体政策未能一致。

  • 谈判推演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如何引导谈判形成对己方相对有利的成功结果,尽可能避免谈判破裂,最大化己方利益


67: 企业应对大变局的推演策略

  • 企业决策层普遍考虑运用推演来预判未来形势、检验当前预案、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

  • 推演是企业战略预判与决策的不二之选,但商业精英对推演了解甚少、误解颇多

  • 破局关键在于对极端情况的认识:必须摒弃“要么不会发生,要么发生了便没法应对”的思维

  • 企业中存在两种错误认识:

    • “应该不会出现那么夸张的事情吧”——反映思想未调整到应对政策剧变状态
    • “如果他们那么干,我们也没办法了”——类似“亡国论”的消极认知
  • 第三种认识误区:希望推演出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以一策应万变,但推演并不是推出确定性未来

  • 推演的本质是提升对极端情况的认识,帮助决策者提前准备应对方案,检验战略决策

  • 企业推演的操作难点:资源有限、角色设置不合理(如媒体组作用有限)、对仿真理解存在偏差

  • 计算机仿真在推演中是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需要“以人演人、人机结合”

  • 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大量驻外人员,掌握一手资料,最适合运用推演手段

  • 经过简单培训,企业精英可以高度逼真地扮演竞争对手决策模式,形成优质推演环境

  • 商业推演成功的关键因素:有领导力的人物亲自引导,采用引导式研讨模式

  • 企业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创新思维和洞察力对推演效果至关重要


68: 企业推演的替代策略

  • 推演的成本很高,策划、设计、组织和实施都很复杂,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尤其是合适的推演专家和参演团队
  • 商业推演角色相对国家更加复杂,对问题研究必须更加深入细致,对参演团队要求极高
  • 推演需要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平台支撑,开发和运维需要长期稳定投入,一般企业难以实现
  • 超大型企业也难以维持独立的推演体系,因此推荐采用”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的折中策略

  • 情景分析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赫曼·科恩在兰德公司的研究

  • 壳牌石油在应对70年代石油危机中改进了情景分析法,发展为情景规划

  • 凯斯·范德海登创立”深度聆听”式高层访谈模式,成为情景规划标准程序

  • 情景分析法的目标是研究未来趋势和关键不确定性,探索未来可能情况的边界

  • 情景帮助战略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未来,有助于企业战略动态调整

  • 情景分析法能够刺激决策者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对未来的想象力,为企业战略注入思想活力

  • 德尔菲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用于预测原子弹袭击后果

  • 本质是反馈匿名函询方法,采用匿名背靠背形式组织专家思想交流

  • 通过多次循环征询意见、整理归纳,直至形成稳定的统一意见

  • 企业可组织专家群体以德尔菲法方式开展情景分析工作

  • 将德尔菲法操作路径融汇于推演情景想定和设计环节

  • 通过情景想定推动企业运用演绎思维研究问题

  • 借助德尔菲法开展思维碰撞、策略检验和新路径探索

  • 反复循环过程最终逼近可改进程度忽略的均衡状态

  • 过程中的知识、分歧和问题焦点成为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 解决这些焦点问题就能获得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未来答卷


69: 企业推演外包困境

  • 推演活动的成本很高,开发和运维一套企业独立运行的推演体系几乎不可能
  • 企业资源有限,独立开展推演难度大,最优解决方案是将推演需求外包给专业机构
  • 国内推演服务尚处萌芽状态,商业领域推演实践少,军事推演难以应用于商业
  • 涉及重大危机和企业存亡的战略需求很难整体外包给咨询公司
  • 推演活动往往涉及企业的重大战略谋划,需要严格保护企业经营情况、产业链条、谈判底牌等信息
  • 推演本身不是秘密,但推演内容必须作为重要的商业秘密进行有效保护
  • 商业推演完全可以做到“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企业可放心交付给可靠专家团队
  • 商业战场上尤其强调“庙谟当独断”,战略决策必须保密才能起到奇效
  • “岂独使敌人不能窥,虽吾士卒,虽吾国人,不可使知之” - 战略决策非腹心之臣不可知
  • “兼听而独断者,大谋之术也” - 推演扮演兼听作用,帮助决策者收群策、定庙谋
  • 企业推演必须坚持 “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 基本原则
  • 推演专家不接触企业战略需求和数据,仅在仿真环境中引导推演活动
  • “兼听独断” 是防止核心信息泄露的关键保障
  • “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 必须在推演全过程中严格遵守
  • 用推演服务企业战略决策就是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

70: 参考文献与书目

  • The Sixth Sense: Acceler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 Scenarios - 强调情景模拟在加速组织学习中的作用
  • 2020 Foresight: Crafting Strategy in an Uncertain World - 在不确定世界中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 关注未来竞争的战略视角
  • The Art of Wargaming: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and Hobbyists - 战争推演作为专业和业余领域的工具
  • Wargaming for Leaders: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the Boardroom - 战争推演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从战场到董事会
  • Business Wargaming: Securing Corporate Value - 商业战争推演用于保护企业价值
  • Dynamic Competitive Simulation: War Gaming as a Strategic Tool - 动态竞争模拟作为战略工具
  • Transportation Analysis Simulation System (TRANSIMS) - 模拟系统在交通分析中的应用
  • War Game Reveals US Lacks Cyber-crisis Skills - 战争推演揭示美国在网络安全危机应对中的不足
  • Pentagon Preps for Economic Warfare - 五角大楼为经济战做准备
  • Playing War Games to Prepare for a Cyberattack - 通过战争推演准备应对网络攻击
  • The AIDS Epidemic: A Strategic Simulation - 战略模拟在公共卫生危机(如艾滋病)中的应用
  • 国际生物军控现状与展望 - 关注国际生物军控的当前状态和未来趋势
  • Strategic Gaming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munity - 战略推演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
  • Crisis Simulation Maps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in Digital Currency - 危机模拟映射数字货币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 Der Fall Swissair: das Drama, der Untergang, die Akteure - 分析瑞士航空倒闭案例中的关键因素
  • The Grounding of the “flying bank” - 探讨企业崩溃(如瑞士航空)的管理决策问题
  • Business Wargaming: Securing Corporate Value - 再次强调商业战争推演在保护企业价值中的作用
  • Beyond the Brink: Escalation and Conflict in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 分析美中经济关系中的冲突与升级风险
  • The Year 2000: A Framework for Speculation on the Next Thirty-three Years - 长期预测和情景构建框架
  • Scenarios and Forecasting: Two Perspectives - 情景规划与预测作为两种不同的战略视角
  • Scenario Planning: A Tool for Strategic Thinking - 情景规划作为战略思维工具
  • The Delphi Method, Impeachment and Terrorism: Accuracies of Short-range Forecasts for Volatile World Events - 德尔菲法在预测不稳定事件(如弹劾、恐怖主义)中的准确性

71: 中华推演的文化根基

  • 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环境日趋严峻,战略竞争态势日益胶着。
  • 虑久谋远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 秉此虑久谋远之风,承此伟大复兴之梦,自然需要高超的谋划和运筹能力。
  • 善用推演,必然是时代赋予中国破浪前行的重要命题,也是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乘之机。
  •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缺少演绎思维,因此更需要对以推演为代表的演绎研究方法给予格外重视。
  • 推演作为一种博弈模拟手段,也厚植于磅礴宏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实践之中。
  • 大部分西方文献将推演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孙子,认为推演最早是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及诸多战争实践中创造和运用的军事运筹方法。
  • 要正确看待认识的差别,必须追溯到中国人对战争的审慎态度与将战争视作“游戏”的西方文明之间所存在的根本差异上。

72: 战争文化的游戏观差异

  • 西方文明有一种将战争视为”游戏”的历史性倾向,最早可见于古英文诗歌《莫尔登之战》中”warriors at the war play”的表述

  • 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战争行为存在本质差异:波特诺斯是将战争看作了”游戏”,而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却是碍于”仁义之缚”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评宋襄公:”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 《司马法》宣扬的战争伦理:”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半渡而击”的作战原则:”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 中国人认为战争是”凶”事,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与西方的战争游戏观形成鲜明对比

  •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

  •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 孙武的战争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中国人的战争观是审慎的,是一种基于民本思想的厌战谋和的思维

  • 西方将战争视为游戏的文化传统孕育了霸权逞威、耀武好战的文化传统,并促进了战争研究和战争文化的发展

  • 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代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几乎每次都是在真实战场上复刻一次战前游戏棋盘上的推演过程

  • 美国陆军每年组织超过22000名指挥官进行”可视化战场”的仿真推演

  • 中国人对这种以游戏研究战争的手段从骨子里是不向往甚至是厌恶的,这是今天我们的推演文化落后于西方的一种历史性原因

  • 要在21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大国,就必须兼容并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


73: 兵棋推演在中国的早期引入

  • 1872年清政府派往欧洲的访问团接触到兵棋推演,但当时中国人关注洋枪、洋炮、洋舰,而日本参访团学习和引进了兵棋推演,并将德语“Kriegsspiel”首先译为“兵棋”

  • 1894年,两位清末中国人出现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兵棋推演影像资料中,成为美国兵棋推演学者阐述早期推演活动的主要案例

  •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兵学第十》中提到“兵棋”,定义为“取地图详绘山水道路林木村落,以木棋书马步各队,将校环坐,各抒己见,商榷攻守进退之法”,是中国最早阐述兵棋的文献之一

  • 民国期间中国紧密跟随德国兵棋推演脚步,1915年北洋政府出版《战术教育之指导研究法图解表》,首次对兵棋推演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军事学院聘请原国民党将领担任教官,这些人深受兵棋推演训练影响,使兵棋推演流派得以继承

  • 1979年钱学森指出作战模拟是“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划时代的革新”,认为它“实质上提供了一个‘作战实验室’”,可以试验策略、检验缺陷、预测效果、评估武器、启发思想,是“一支现代化军队所必须掌握的”

  • 20世纪80年代后解放军逐渐重建兵棋推演系统,2000年左右基于运筹分析的作战模拟系统迅速发展,从沙盘作业、图上作业转向计算机技术的分布交互、虚拟现实和战场仿真


74: 国内兵棋推演研究概况

  • 国内对推演的研究主要是军队学者及与军事相关的应用方
  • 《虚拟演兵》详细介绍了兵棋和兵棋推演,对兵棋的概念、原理和机制进行了分析
  • 《兵棋与兵棋推演》介绍了兵棋是什么、兵棋的发展脉络、兵棋原理解析、兵棋规则设计、兵棋推演及其组织实施
  • 推演的一个功能就是政策的科学实验,将备选政策方案投入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进行验证
  • 军队相关单位出版了关于装备想定推演的教材,用于培训装备部门的仿真推演训练
  • 兰德战略评估系统(RSAS)以“人”为中心,围绕自动化兵棋推演、基于规则的建模、结构化兵力分析和敌对行动作战建模
  • 《预己从严:兵棋推演及其应用》介绍了美军如何建设和运用兵棋,以及兵棋的运用正在从美军拓展到美国情报、外交和法律界
  • 《桌面战争:美国兵棋发展应用及案例研究》系统介绍了兵棋的概念及其在民间和军事方面的发展应用
  • 国内对推演的研究,尤其在军方演习、训练方面的作战模拟有较为深入的探索
  • 军事科学院对推演的定义是:“运用表示战场环境和军事力量的地图与棋子,依据从战争和训练时间经验中抽象的规则,运用概率原理,采用回合制,模拟作战双方或多方决策对抗活动的工具”
  • 这种回合制兵棋衍生的仿真对抗系统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尤其是在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战略问题方面
  • 这种现象既与军事运用中兵棋推演的较高适用性有关,也与引进和学习的路径发展有关

75: 推演对中国的特殊价值

  • 中国传统文化长于归纳而短于演绎,导致近代科学与中国脱钩,形成“李约瑟之问”
  • 中国战略研究习惯从历史中找答案,缺乏向未来探索的演绎推理思维
  • 差别并无高下,只是路径不同,需在走好自己路的同时借鉴其他路径经验
  • 中国归纳思维植根于文化血脉深处,“虑久谋远”是中华战略思维的闪耀结晶
  • 《尚书》开篇即讲“稽古”,强调通过考察历史学习古人经验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华文化重视长远谋划和风险防控
  • 中国形成归纳传统与地理因素有关,“参之于古,考之于今”(董仲舒)
  • “稽古”不同于“复古”,关键在于考察古代事迹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 苏联战略文化同样突出归纳思维,迷信历史规律,试图找到战争获胜的“公式”
  • 欧洲因历史破碎缺乏归纳数据库,在演绎推理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探索
  • 直到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中国才初步接触推演思维

76: 演绎思维与战略预判

  • 中国传统与西方科学方法选择了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不同路径
  • 箕子见象箸而怖的故事展示了演绎推理:“见小曰明”,从细微迹象(象牙筷子)推演出一系列后果(奢侈腐化导致亡国)
  • 演绎思维路径:通过少量迹象进行周密推理,逐步推断出整体趋势(如皇室奢侈导致天下“不足”)
  • 归纳思维路径:基于历史经验(如王朝覆灭始于统治阶级腐化)进行简单类比判断
  • 蹇叔的论战之道:“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通过分析秦、晋、郑三方形势,演绎推演出袭郑必败
  • 宫之奇谏假道: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提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预判虢亡则虞必从之
  • 演绎思维的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更高,但中国研究传统更倾向于归纳推理
  • 国际政治领域归纳与演绎流派近乎水火不容,近年呼吁减少定量方法(演绎),增强思想力量(归纳)
  • 西方战略重视“战争迷雾”和不确定性,老毛奇称:“没有任何作战计划能够在实际接敌后仍然有效”
  • 毛泽东游击战成功代表了对不确定性的客观承认与有效应对,推演是对历史经验的重要补充
  • 历史经验仅提供宏观思维基础,应对现实需实事求是,推演弥补不确定性环境的分析不足

77: 墨子止楚攻宋的推演智慧

  • “战争不必在战场上进行。只要两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把他们实验中的攻守武器拿出来较量一番,战争也就不战而决胜负了!” ——通过推演实现非战争方式解决冲突

  • 进攻性武器优势易诱发战争,但决策者常因误判攻防态势而付出巨大代价,历史案例包括一战、二战德日行动、苏联侵阿、美国越战及反恐战争

  • 墨子通过沙盘推演,以低成本模拟成功慑止楚国攻宋,展示推演在避免高损失战争中的价值

  • 推演可作为模拟战略博弈环境,帮助国家间消弭战争与危机,体现”兼爱非攻”的和平理念

  • 推演需与其他手段协同作用,例如2014年全球核安全峰会多国联合核危机推演,以合作应对人类共同风险

  • 机制化、反复进行的联合推演(如中美危机管理研讨会)可减少误判、加深战略理解,降低突发事件风险

  • 应发掘运用中华传统智慧(如墨子推演),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中国方案,为世界谋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8: 参考文献与引用来源

  • Cyber-Physical War Gaming 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关注信息战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 兵棋推演从实验室走向战场,体现其军事应用的实战化转型
  • 现代作战模拟 成为军事训练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 兰德战略评估系统 及其演变对战略分析产生深远影响
  • 兵棋推演在军交运输、登陆作战、电子对抗、人工智能作战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计算机兵棋推演系统 的研究涵盖兵力聚合、数据规则建模等关键技术
  • 作战模拟系统军事规则军事模型体系结构 是仿真的核心组成部分
  • 美军作战实验研究 为兵棋推演提供方法论支持
  • 国家中长期风险评估与战略预判 需要结合兵棋推演与宏观分析
  • 中美安全危机管理 通过案例研究揭示对抗、博弈与合作的动态机制

79: 战略推演系统建设方向

  • 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
  • 战略谋划与运筹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博弈中所处的形势与位置。
  • 战略推演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前沿应用实践,是运筹和谋划能力的重要“助推器”。
  • 推演是社会科学领域服务决策的博弈仿真活动,集成多领域先进理论与技术,包括中西方哲学、战略研究方法、系统论与信息化以及数据与决策科学等。
  • 系统集成的先进智能化决策服务体系是推演科技实力差距的“卡脖子”之处。
  • 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 推演是一种辅助科学决策的战略仿真重要实践,具备全部仿真的要素,所仿真的是高度宏观和复杂的社会体系。
  • 推演的本质是仿真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是一种基于演绎推理的博弈仿真活动,模拟战略竞争环境及其中的互动情况。
  • 推演的核心是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针对对手博弈的情况而进行的演绎思维活动。

80: 仿真服务的预见局限

  • 检验一个理论的可靠性,通常会通过验证其在预见方面的可靠性来实现
  • 决策理论及决策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现代科学决策分析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应用,滞后于内政、环境、气候等领域
  • 人类在预测最具有市场价值的股市方面依旧茫然无措
  • 各种主义仅仅在宏观甚至超宏观层面能够所言一二,事实上都无法预见国际政治现实的剧烈变动
  • 现实社会并不是线性体系,而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深度复杂环境
  • 基于统计学的传统思路对于社会运行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线性的
  • 战略决策解决“未知”的科学办法是放弃预测哪一种情况会发生,而是做好各种情况都发生的准备
  • 决策辅助的作用是帮助决策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 弗兰克·奈特突破传统随机过程,创造了“严格不确定环境”的决策理论
  • 仿真方法作为应对非线性系统和深度不确定性环境的关键手段
  • 仿真是一种模拟和理解社会进程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模型化过程
  • 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建立方程来求解,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模型进行仿真
  • 仿真模型与统计等数学模型的差异在于仿真模型是有输入和输出的,而数学模型只是输入
  • 社会科学仿真的关键在于,并不简单局限在将世界模型化
  • 多主体模型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仿真模型
  • 复杂理论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使我们对影响个体行为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完全认识”,我们也依然无法预测群体或组织的行为
  • 21世纪以来,决策分析向“深度不确定性”领域发展
  • 高适应性决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大量未来情景,对比评估各方案在所有情景中的表现
  • 选择“最不坏方案”,与传统思路中选择“最优方案”具有本质区别
  • 仿真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人工智能
  • 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停留在基于已有数据的计算机仿真阶段,仍不具备演绎推理的能力
  • 仿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世界运行方式、形成预测能力、规避现实风险、培训熟练工
  • 仿真服务决策的关键作用在于提高决策时间的充裕性,从根本上降低决策的难度
  • 时间作为竞争决策中唯一有限的资源
  • 预见既是绝对的,更是相对的。只要先于对手、优于对手,就是成功的

81: 人机协同的战略推演

  • 推演是一门实践与应用学科,并未形成宏观理论,而是以实践经验推动的技术积累。
  • 战略推演是一种融合多种科学研究范式的针对人类社会复杂巨系统的战略仿真研究活动。
  • 战略推演的实质是借助“以人演人、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复杂社会科学体系的科学化仿真模拟。
  • 1979年,钱学森提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基本思路,在战略推演领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智能系统。
  • 推演活动的基本组织实施方式是专家团队在充分的信息保障支持下,借助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战略博弈仿真活动。
  • “以人演人”的核心是以经验主义规范将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个体,以人或专家形式进行仿真,并将其整合到整体的仿真模拟系统中。
  • 专家群体的组成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精准设计,最终形成模拟宏观现实的群体。
  • 推演提供给我们的成果是一种“博弈的艺术”,是对战略博弈的认知进行能够压制住对手的掌控,这种认知是一种洞见。
  • 推演是为战略博弈者提供一种“制知权”。
  • 推演的信息化辅助支撑平台是推演系统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其交互性、智能化和信息控制水平决定战略仿真能力。
  • 战略推演活动的本质是为专家提供一种可以体验未来的环境,这种环境不面临真的风险,可以将任何可能性的方案都投放其中,验看效果。
  • 决定推演系统效能的关键是人机交互水平,推演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智能化水平和信息控制水平。
  • 在现实世界中,决策中最真实面对的情况就是必须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策。
  • 托马斯·谢林的核心观点:“一个人无论分析能力如何强大、想象力如何丰富,都不能勾勒出永远都不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

82: 仿真局限与战略误区

  • 仿真即简化,简化即失真,尤其是将仿真狭义定义为计算机辅助的模拟活动,会局限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

  • 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狭义的计算机仿真、偏执的方法论倾向是战略研究的“小道”,虽光鲜诱人,但最终会陷入泥潭,无法得出可信可靠的战略结论。

  • 推演的根本特性在于将人的决策和博弈活动整合起来,动态地将人融合进来,这是推演与其他模拟和仿真活动的根本差别。

  • 计算机仿真创造的环境是死的,与自然和现实相去甚远,而人扮演的角色会在动态博弈中通过互动产生新的想法、思路和认识。

  • 战略推演是一门艺术,其指挥与控制更是高水平的艺术,需要将人、机器与环境进行高水平的操控,让推演保持在设计的轨道上。

  • 信息化支持并非越多越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数据、模型和信息化的支持是需求先导的,是实践改进的,而不是顶层设计的

  • 对社会体系进行简单定量评估和部分仿真模拟几乎是完全背离事实真相的,是有害而无益的。

  • 完成一个社会体系的仿真模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社会科学领域无法像物理学那样通过简化变量进行研究。

  • 在现实政治的博弈中,力量是相互制约和抵消的,只将“盾”与“盾”对比、“矛”与“矛”对比并不是评估,而是精致的方法主义。

  • 战略评估必须考虑我方“矛”与对方“盾”对比、对方“矛”与我方“盾”对比,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整体评估能力。

  • 打分、赋值和建立效能评估表对于理解长期趋势有用,但在具体对抗实践的预测方面几乎完全无助,因为这些方法只反映了事物的部分方面,且过于机械

  • 推演是一项强信息技术支持的业务主导性的工作,必须以研究需求牵引技术建设,而不是以技术化或信息化建设为主导。

  • 推演系统必须有足够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框架,才能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容纳新的技术系统。

  • 建设和发展推演系统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奇缺,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83: 决策革命与科技演进

  • 科技为人类发展与演进插上了广义进化的翅膀,基于理性思维的决策正在科技的助益下发生根本性变革。
  • 战略数据理论体系的建立、从数据科学到决策科学的演进,以及用智能化仿真辅助决策是科学决策和治理现代化的三元驱动力
  • “得算多则胜”,毛泽东强调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数量方面,“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数据越充分,获胜的可能性越大。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获取数据既要有充分的对手信息,也要有对我方的客观诊断,同时关注自然禀赋的信息。
  • “数据为王”,垃圾数据的输入必然导致垃圾结论的输出,数据的质量极端重要。
  • 战略数据是极高熵数据,是深度不确定性的模糊系统中的高度复杂数据,不同于普通大数据或冗余数据。
  • 战略数据涵盖世界主要行为体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宏观数据,数据关联性高度复杂,挖掘潜力巨大
  • 结构化数据是战略数据的基础,非结构化数据信息量和价值不亚于结构化数据,但分析难度更高。
  • 战略数据挖掘的关键在于算法向社会科学,尤其是战略领域的拟合、改进和创新,而非简单的统计衍生方法。
  • 大数据技术在战略层面的应用尚不成熟,战略数据的处理高度复杂,不是传统数据处理可以解决的。

84: 决策科学的演进与内涵

  • 数据科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决策科学演进
  • 决策科学是一种跨业务领域和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是融合了数学和设计思考、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的是辅助更好地决策
  • 决策科学对数据的要求不仅是从数据中挖掘信息,还是纠错、正源,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
  • 数据关联性分析是战略数据运用的核心突破口之一
  • 紧密围绕战略研究的数据关联性分析技术开展攻关、研发和应用示范,通过该领域的研发突破,提供新型战略决策工具和生产力
  • 设计思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考虑人的需求、行为,也考量科技或商业的可行性
  • 设计思考是一种创意与设计的方法论,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 模糊计算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

85: 决策环境智能化仿真

  • “推演的数据系统包含了参演人员可以借以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被清晰准确地提供给参演者,就像在现实状态中一样”
  • 美国已利用可视化和信息交互技术提升决策者的战略评估效率,如“总统每日简报”采用平板电脑为载体
  •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旨在提高对组织决策活动的辅助质量,服务于组织机构内部管理、操作和规划级的决策
  • “GDSS可提供三个级别的决策支持”:消除通信障碍、提供认识过程和系统动态的结构技术、结合前两个层次的技术
  • 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支持处于不同结点的多层次的决策,提供个人支持、群体支持和组织支持
  •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DSS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着重研究把AI的知识推理技术和DSS的基本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 智能—交互—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3IDSS)作为一种新型的、面向决策者、面向决策过程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产生
  • “决策科学、设计思考、模糊计算、决策支持系统等,从思维到仿真再到决策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将战略推演推向智能化前沿的技术储备和设计思路”

86: 结论与未来展望

  • 洞见未来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生命线。要生存,就要洞察未来,就要先为未来,就要赢在先手。

  • 在战略竞争环境中,必须在复杂残酷的博弈中先看几步,综合施策,谋得先机。

  • 研究未来确实极其困难,开展决策确实极其复杂。面对未来,我们处于深度不确定环境中;开展决策,人类群体从来都不是简单理性。总结而言,就是在迷雾中盲行。

  • 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有助于我们弥补一大部分平常被忽视的研究思维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综合、客观地研究问题。

  • 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归纳–演绎法,在把握世界、改造认识方面建立起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 推演作为一种基于演绎推理的博弈仿真方法,正是这样一种服务于探索未知、服务于决策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洞见未来的重要手段。

  • 推演冲破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和偏见,实现更为科学的决策应用延伸。

  • 推演是一种服务于战略决策的高级研究活动。 推演的最高阶段是服务于综合性战略的高级研究活动,也就是战略推演。

  • 战略推演的衍生发展、繁荣昌盛与功成名就都植根于冷战的残酷博弈。

  • 推演不只用于兵棋中,更是激烈战略竞争中的有效综合战略博弈研究手段。

  • 商业推演无疑是最重要的增长点,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需求和社会价值。

  • 方法没有定式,解决问题才是好手段。

  • 中国智慧与推演的结合能够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起到重要作用。

  • 推演发展的未来必然与如何集成和应用前沿科学及技术紧密相关。

  • 科技体系的平台建构和跨越式发展为推演的未来搭建起了飞渡虹桥。

  • 本书规避了大量不可言说之奥义,向深处探究演绎推理的思维逻辑基础,剖析决策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

  • 用推演洞见未来,用推演服务决策,用推演赢得竞争。


87: 科技创新论述与模拟研究

  •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013年11月5日)
  •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013年9月30日)
  • 社会科学家通过模拟研究社会现象(Gilbert & Troitzsch, 2005)
  • 情报分析需要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Clark, 2010)
  • 模拟在社会科学中的起源、前景和目的(Troitzsch, 1997)
  • 复杂性科学探索秩序与混沌边缘的新兴科学(Waldrop, 1993)
  • 通过模拟理解社会群体中规范的功能(Conte & Castelfranchi, 1995)
  • 国家中长期风险评估与战略预判的重要性(杨霄, 2019)
  • 现代作战模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徐学文、王寿云, 2001)
  • 钱学森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1990, 1991)
  • 系统分析方法集成在预测和监测中的应用(许伟等, 2011)
  • 历史经验和组织原则对情报分析的影响(Codevilla, 1980)
  • 战争模拟的艺术既面向专业也面向爱好者(Perla, 1990)
  • 战争模拟的认识论基础(Rubel, 2006)
  • 商业战争模拟用于保障企业价值(Oriesek & Schwarz, 2016)
  • 军事力量评估中的问题(Marshall, 1966)
  • 毛泽东思想对战略决策的影响(《毛泽东选集》第4卷)
  • 斯诺登事件后美国情报界的变化(杜燧锋, 2016)
  • “视眼石”公司作为美国情报产业变革的范例(杜燧锋, 2016)
  • 设计思维在商业创新中的应用(Brown, 2008)
  • 总统每日简报是美国领导人的“必修课”(杜燧锋, 2016)

88: 战略思维研究后记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

  • 实践是研究之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本书初稿于2014年成形,部分思考可追溯至2010年,历经波折,终成对战略思维与研判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 本书借推演研究之机,探讨如何改进战略思维方式、决策文化和研究方法。

  • 必须感谢生逢这个大时代,国家的战略需要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战略研究。

  • 百年沧桑剧变,为战略研究提供了超常优质的试验田、格外充分的试验样本。

  • 历史的强烈动荡、博弈的激湍洪流,无不呼唤高超的战略预判和谋划能力。

  • 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趋势中最大历史不连续性的驱动因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 历史的强烈不连续性为战略研究提供了足够严苛的检验环境。

  • 面对未来时代最大的不确定性,不可不远谋,不可不创新,不可不有略。

  • 毫无疑问,实践,依然并将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